【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根據行政院性平會統計,近兩年台灣單親戶數均逾92萬戶。從過去至今,「單親」這個詞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化,除了離婚、喪偶、分居,甚至還包括沒有實質婚姻關係等。
當教會不斷提倡婚姻美滿、要幫助家庭重視信仰的同時,如何傾聽、接納、祝福正在面對嚴峻考驗的單親家庭的大人與孩子,也是需要正視的課題。
單親家庭面對的教養難處
單親家庭主要會面臨到經濟、工作、居住、子女教養、生活壓力,以及不友善的社會等困難。每一項看似微不足道的砂粒,長時間下來都可能相互堆疊成為巨石,重重擊垮一個單親家庭。
過去曾擔任青少年團契輔導15年,以及擔任兒童主日學校長3年的杏語心靈診所資深諮商師陳夢華心理師從小也在單親家庭成長。她以輔導經驗為例指出,孩子普遍對於單親家庭的狀態感到擔心,有時這些家庭的困惑沒有得到父母的解答,他們就只能用想像去拼湊。有些年紀較小的孩子,還會有「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才導致爸爸媽媽關係不一樣了?」的自責感。
單親家庭下的孩子,除了父母其中一方為主要照顧者外,也可能會有「替代性照顧者」陪伴在他們身旁;像是爺爺、奶奶、姑姑、叔叔、阿姨等。當孩子到了學齡時,看見其他人身旁有爸爸和媽媽,而自己卻只有其中一個時,也會漸漸發現自己和其他同儕間的差異。
「離婚」在一個家庭中,有時是個傷心卻無法開口的往事,也可能會觸及到家庭的痛苦或不捨。陳夢華心理師表示,在這個時刻,教會輔導首先須表達對孩子的困惑和情緒的同理,支持和給予認可後,再從旁向孩子的照顧者了解家庭狀況,就能更多傾聽他們。面對單親的青少年,則可以引導孩子了解家庭狀況、教導他們正確地主動詢問,使他們和父母之間有良好的談話。
單親家庭下的孩子常有的特質
關心任何單親家庭,都必須展現出接納與願意包容的態度,不要給他們貼上主觀的標籤。陳夢華說,因為一段破碎的關係中,誰是誰非外人無法斷定,但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如何支持、安慰這些人。
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相對同齡的孩子更加獨立,雖然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情緒波瀾,但是很可能心裡其實是很憂鬱的。陳夢華說,單親的孩子在這狀況下被催促著長大,久了會形成「小大人症候群」,他們的內心裡就像有一個苦兒被關了起來,因此長大後空虛感爆發時,就容易有負面行為。
另外還有的孩子會出現「自卑」的特質,會連帶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與肯定。陳夢華回想起國中時,她曾經因為知道自己的家庭和他人不同,擔心受到異樣眼光,而選擇不讓別人知道自身家庭狀況;像是不敢邀請朋友到家中作客。這樣的自卑感維持了好多年,才透過身旁的人的理解與接納逐漸改善。
通常,孩子都需要與家長有依附關係,然而依附的對象是可以替代的,教會也可以好好地承擔起這樣的關係。早期在育幼院工作的陳夢華,認知到她就像是這群孩子的替代性照顧者,因此和教會輔導與牧者相同,當孩子沒自信時,她就會給予孩子信心,並告訴他:「你是上帝的寶貝!」
如何跟孩子解釋單親?
造成單親家庭的因素太多,父母要如何和孩子解釋單親家庭的型態和成因,也需要學習。「好的溝通跟解釋,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就會減少很多。」陳夢華指出,夫妻決定分開,雖不完全是出於關係忠誠的議題,有時候也關乎個性差異,但這都無法直接闡明對錯。
因此在孩子問起類似緣由時,陳夢華建議可以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和他們坦白,接著也可以跟孩子道歉:「對不起,因為爸爸媽媽決定要分開,所以沒有辦法給你一個一起陪伴你的完整的家。」並講述這可能會有的負面效應,坦言這是大人們做得較為適當的決定。「但最重要的,是要向孩子保證,即使父母分開,也都很願意給他完整的愛,以建全孩子的內心狀態。」
扮演兼顧白臉與黑臉的「灰臉」
若是因喪偶而導致的單親家庭,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同回憶已故的配偶,讓孩子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事?以及即使他們離開了,這份愛仍然永遠與家人在一起。
而無論是哪種原因,對比較小的孩子來說,也可能需要家長多次的講解才能明白。
在單親家庭中,一名家長卻需要扮演兩個人的角色,因此拋開過去「嚴父慈母」的形象,家長學習成為白臉和黑臉並存的「灰臉」態度,也非常重要。例如讓孩子在同一個家長身上,看見包容和紀律,孩子就會得到一個更加穩定且完整的教養模式。
「灰臉」其實也與上帝的屬性相當類似。陳夢華表示,上帝是慈愛又信實的,慈愛就如包容,信實就與紀律有關。因此在單親家庭中不溺愛,也不完全採用如鐵的紀律般的教養方式,這都有助於孩子得到正向依附關係。
在這條往往只有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教養之路上,陳夢華鼓勵單親家庭的家長,應當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談話,以有「品質」為原則,而不是只想要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因為孩子的需求是需要有人回應的,「重質不完全重量」是單親家長需要帶著孩子一起調適的部分。
面對單親家庭的勞累,大人還是要回到次序上,先照顧好自己。「因為當大人都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時,勉強擠出餘力照顧孩子,對孩子反而會有不好的影響」,陳夢華說。
用耐心陪伴 而非一味道德勸說
剖析單親家長的內心世界,可以看見他們會經歷某些失落反應,如內疚、自責、憤怒等,特別是婚姻結束時有特別激烈衝突的人,這些狀態會更加明顯。因此對單親家長來說,低落的情緒就如同一個沼澤,會使人滯留在負面的情緒裡一陣子,因此旁人的陪伴需要更有耐心,而非僅用道德勸說,要對方趕快堅強。
「容許單親的大人悲傷,我們要做一個與哀哭者同哭的人。即使不知道要怎麼給予鼓勵,也可以表達出願意理解,並且知道對方真的很不容易的。」陳夢華說,此時牧者的適當協助,和同小組的人靜心陪伴一起走過低谷,也都是很棒的恢復。
先照顧好自己
有次令陳夢華心理師印象深刻的是,她曾經接觸過信仰觀較保守的姊妹,因為得知另一半已經精神外遇,內心非常痛苦。當時姊妹問陳夢華:「我可以離婚嗎?」雖然人人都明確了解聖經的立場,但陳夢華仍嘗試去理解姊妹的傷痛。後來這位姊妹出現想自殺的念頭,事情越演越烈。
經過陳夢華輔導後,發現真正捆綁住這位姊妹的,是那「神不允許離婚」的規條。於是對她說:「假如我是上帝,我願意對妳說,妳可以離婚!因為現在的妳已經快要連生命都不要了。若只為了符合規條,而忘記要領受上帝給的豐盛,或許我們應該一起重新看待妳的內心。」
在得到這樣的答案後,那位姊妹漸漸得著釋放,憂鬱症狀也開始緩解;她並且更明白神的心意是「愛」。最讓這位姊妹感謝神的是,最終她並沒有走向離婚一途,而是與先生和好,內在狀態也變得更佳。
陳夢華指出,面對單親和離婚議題,聖經有各種神學觀可以詮釋它,但此刻我們應該真正重視的,是這個我們所在乎的人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並得到上帝給他們的其他生命祝福,讓他們活出盼望。
因此,面臨教導時,陳夢華心理師鼓勵教會牧者與輔導們,帶著當事者回到跟上帝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