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綜合報導】歷史承載了過去與現在的對話,也成為了社會與文化的重要資本。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以下簡稱「台南東門教會」)和長榮中學攜手,即日起至2024年1月1日止,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簡稱「台史博」)舉行「修復・新生跨越百年的見證:長榮中學X東門教會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文物修復成果展」,呈現日治時期以來,長老教會中學與學生的信仰生活軌跡。
15日,策展單位在台史博圓形劇場舉辦特展開幕禮拜,並邀請民眾一同前來觀展,認識一系列台南東門教會與長榮中學的在地信仰故事,包括闡述當年透過募款讓長老教會中學正式立案,以及後來當時的學校所有成員,一起努力建立東門教會大禮拜堂,成為日治時期台灣重要的公眾運動的經過。
文史展現在地信仰情懷
「修復・新生跨越百年的見證」展覽,以台南東門教會和長榮中學經過「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指定後,對歷史檔案文書進行文物修復的成果。希望藉由修復成果展,讓民眾找回台南的基督信仰歷史對城市,甚至是台灣這塊土地的文化歷史情懷和意義。
台史博副館長莊佩樺在開幕禮拜中致詞表示,展覽的促成不僅是台南東門教會和長榮中學在獲得「世界記憶國家名錄」認可後的一項重要行動,整起修復計畫也讓更多人了解文物修復和文化資產的價值。
過去台史博也曾翻譯出版巴克禮、萬榮華等宣教士的著作,莊佩樺期望此次展覽能作為今昔歷史交織的開端,未來大家能夠透過更多不同的方式,述說更多這片土地上與世界接軌的故事。
長榮中學校長許德勝在開幕式中,從文化教育的角度特別感謝由台南東門教會為進行歷史教育與文化資產推廣,以及該教會所設立的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和伊莉莎白文化資產維護中心的幫助,使長榮中學的師生更深刻地了解學校的故事和重要性,並指出這對全人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
除了特展的開幕式外,台南東門教會當天的兒童主日學課程,也以文物修復為主題的舉行親子工作坊,讓孩子在體驗學習中感受歷史的魅力與溫度。參與修復計畫的專家和修復師,也在開幕式結束後,以真人圖書館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分享修復長榮中學和東門教會文物的心路歷程,讓前來參展的民眾認識歷史之餘,也對現代的樣貌有所思考。
文化資產的修復行動
「修復・新生跨越百年的見證」展覽標誌著台南東門教會和長榮中學攜手走向新世代的開始。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劉炳熹牧師表示,這次展覽彰顯了「修復」作為一種靈性行動的重要性,人們透過善待過去,我們被每一頁歷史記載、每一幕歷史情境觸動,將了解這段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的故事。
劉炳熹牧師分享此次的策展核心為「修復」;他認為,英文「FIX」同時有「Faith in Χριστός」(在基督裡的相信;Χριστός為古希臘文「彌賽亞」)的意涵。成果展所表達的,正是宣教師一百多年來,在台南東區懷抱著熱情與異象深耕,並透過教會與學校,具體化呈現信望愛的真諦的寫照。
展間內設計了「一切的開始」、「重建與甦醒」、「延續信望愛」、「連結與見證」、「行動的力量」五大展區,從講述長榮中學與東門教會兩個單位如何建立連結,並開始這趟漫長的修復之旅,到修復師解讀歷史文物後,活化無形的知識資產,將過程訴說成動人的見證,最後再讓觀展人親自動手,了解文物修復的步驟與意義,整體動線富有系統性,也充滿內涵。
譜寫出屬神的榮耀篇章
藉由「典藏、修復、研究、策展」四項文化資產活化的行動,典藏的歷史資料隨著修復行動展開,團隊開始進行研究,最後才能順利以展覽方式呈現,向每個民眾說話。
劉炳熹牧師在社群上發文寫道:「教會與學校走過歷史的長廊,進入全新的世代,迎向社會變遷後的各樣課題,如何『新生』自然是每個人內心的疑問。」劉牧師從參與修復計畫意會到,正是宣教師以他們的生命詮釋信仰,並建立各個基督的肢體,各按其份成就美事,才使先人得以認識基督信仰,以他們的恩賜成為各行各業的先鋒和祝福。
「今天,是我們書寫歷史的時刻,是形塑社會記憶的第一步,期盼台南東門教會、長榮中學及台灣歷史博物館,共同扮演推動台灣社會前進的樞紐,厚植這塊土地的社會文化資本,讓世世代代的台灣人,驕傲的唱出,屬於自己的文化之夢!」劉炳熹牧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