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有「AI教父」之譽的輝達(NV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日再度來台參訪。當AI浪潮已然席捲而來,教會該如何因應和預備呢?
台灣國際開發事業有限公司資訊長蔡國鼎博士,10 月14日應懷恩堂之邀,以「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漫談AI世代對教會內外的挑戰」專講時指出,從工業革命1.0的年代,進入到現在的工業革命4.0年代,大量使用網路實體系統的AI時代已經來臨,但即便AI再發達,都沒有會被取代的職業,只有不懂得適應新局面的人,將會被取代。
從工業革命1.0進步到AI時代的挑戰
過去曾在逢甲大學通識中心開設「AI應用實務課程」的蔡國鼎表示,AI涵蓋了機器學習、自然語言、電腦視覺、聲音辨識等層面,是很廣泛的應用。在西元1784年進入工業革命1.0的時代,原本耕作的主力是獸力,逐漸被以水和蒸氣做為動力驅動的機械生產設備所取代。當時的歐洲教會曾出現一波會友流失潮,因為很多原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改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很多信徒因此減少讀經及上教會的次數」。
到了公元1870年進入工業2.0的時代,當時已經有電力的發明及應用,也開始出現生產線及進一步的能源應用,慢慢地電力開始取代蒸氣機的應用,機械開始取代了更多人力的配置及應用;再到了1969年工業3.0時代,開始應用電子及IT 等新科技,透過電腦排程,很多工作開始自動化運作;而現在AI蓬勃的發展,已經進入物聯網時代,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連上網路,並且可以透過雲端的遠端操控來控制與進行,因此蔡國鼎說,從工業革命1.0到4.0,都進入一個共通的議題,就是科技在某些方面滿足了大眾的需求,但也同時帶來新的議題。
蔡國鼎說,工業革命1.0擺脫了獸力,但也讓世界進入了汙染時代,因為工業革命汙染嚴重,到了工業2.0時代,電力的出現,帶來生產線製造,每個人的工作壓力開始增加,並且開始用績效來做人們工作表現的考核。到了工業革命3.0時代,人們在工作及生活上,都更在乎「IT可以幫我做什麼?」科技的發達,也讓人們的溝通更便捷,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逐漸拉開;到了現在的AI時代,愈來愈多的工作不必再靠人力去完成,無論是教會還是信徒,都必須去思考「自動化」及「個人化」兩個層面的轉變和因應。
蔡國鼎舉例,像是以前的生產線,需要配置人力去檢視產品的良率,並且用人力將不合規格的產品剔除,現在則已經完全進步到全自動化處理,因而會減少很多人力的使用;但人力資源的需求及標準,就會更為提高,也就是需要的不再是盯場的生產線從業人員,而是能操作AI全自動化運作的從業人員,也就是更先進及高端的技術人員。
教會要找到自己在AI世代的定位
像是有了ChatGPT之後,在蒐集資料時,不必再用搜尋引擎打入關鍵字搜尋,ChatGPT會直接從AI巨量的資料庫中給出它認為妥適的答案及結論。他說,在Office剛問世的時候,會用的人比不會用的人,在找工作或是職場薪資待遇及職涯發展上普遍都更好。就像是現在AI當道,過去就接受過理論及實務深造的教會傳道人,就已經搶得先機應用在牧養及教會發展的實際事工推動上,而在職場,擁有AI專長的人,更是當紅炸子雞,這就是「機會,是留給預備好的人」。
蔡國鼎建議,教會面臨AI浪潮來襲,必須「有意識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他所接觸到的教會傳道人及全職同工,普遍都對AI時代來臨存在著焦慮感,因為他們若沒有辦法掌握AI的發展及應用,會覺得心慌慌,很害怕過去既有的專業能力及習慣的工作模式,會被AI所取代、淘汰。然而他認為,「AI的發展及應用一定會更快及更廣泛」。
因此,他要給教會的建議是,教會裡不必從主任牧師到行政同工,都得很嫻熟於AI的運用,但不能夠對於AI的知識及資訊一無所知。
教會要發展媒體事工,一定要延攬對於AI學有專精的人來主責。負責關懷牧養的傳道人跟資訊同工可以配搭服事;像是透過AI客服,可以24小時接收來自弟兄姊妹及社區福音朋友的突發性求助,然後再以最合宜的關懷團隊進行進一步的關懷。
蔡國鼎引用帖撒羅尼加前書五章19節鼓勵教會,AI就跟疫情期間維持線上聚會的各式科技產品一樣,因著聖靈的帶領,教會可以善用從神而來的智慧,善用AI去安慰及得著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