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8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吃,也能減碳 環境生態永續「從食開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梁敬彥 追蹤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生活日常的飲食選擇及惜食行動,也可以為節能減碳及環境永續盡己所能!

根據環境部統計,光是民國107年,全台一年廚餘回收量就逾59萬公噸,若以廚餘桶堆疊比喻,堆疊起來竟達1萬3500座台北101的高度。聯合國的統計則顯示,全世界每年都有三分之一,估計約13億噸的食物浪費變廚餘,碳排放量亦高達44億噸,但全球卻仍有20億人,處於無充足營養及經常性的飢餓中。

聯合國已宣示希望在2030年前減少50%食物浪費的永續發展目標;環境部提醒,食物浪費連繫著他人飲食取得的命運,希望大家共同省思、減少廚餘,也減少消耗環境資源,也希望在各級校園推廣食農教育,讓環境保護及環境永續從下一代開始扎根,從孩子影響到父母,也帶動更多民眾一同響應。

董氏食品營養中心_校園宣導 (董氏基金會提供)

推動校園飲食教育 須從小扎根
長期倡議低碳排飲食及減少剩食,推動大人小孩一起愛地球的觀念及行動,也致力推動校園飲食教育的董氏基金會,該會營養中心資深營養師莫雅淳受訪時表示,近年全球暖化加劇,衝擊生態環境及提高糧食危機,溫室氣體有24%來自生產食物的農牧業所排放,身為地球的一分子,消費者可選擇對環境負擔較小的食物。

國人日常飲食習慣中,紅肉是家中餐桌或是外出用餐時,經常攝取的肉類,據牛津大學的數據資料,生產每公斤家禽(雞、鴨、火雞、鵝)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有牛、羊肉的四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因為牛與羊為反芻動物,飼養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甲烷與二氧化碳,甲烷造成暖化的能力更是二氧化碳的25倍。

選用在地食材做團膳料理,有效減少運輸過程的碳排放。(台北市政府提供)

而環境部近年來也大力推動「愛地球、吃在地、惜食材」行動,希望縮短食物里程,減少運輸時產生的碳排放,任何進口食材,無論是動植物或水果,從國外運送到台灣,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一定比在地生產的高出許多。

舉例來說,雞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牛羊低,而國產雞肉又比進口雞肉減少空運及船運的碳排;若採取植物性飲食,多攝取水果、蔬菜、穀物(尤其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類等,並節制紅肉和加工肉類,推估就能減少約20-30%的溫室氣體排放、土地用量和用水量,亦可改善生態多樣性。

吃喝都可以為榮耀上帝而行
莫雅淳營養師分享日常飲食做到植物性飲食的作法,建議選用當令、在地、新鮮和簡單未過度加工的食材,其中主餐可選未精製的糙米飯、五穀飯,並至少占主食類的三分之一,主菜優先選擇搭配多種蔬菜的半葷素料理(例如青椒炒肉絲),避免大塊肉類(豬排、雞排、魚排等),並可適度選擇豆類及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建議三餐可攝取多種不同顏色蔬菜,廣泛攝取各種營養素及植化素。

減少剩食可以從每個人從生活中做起,養成「點餐適量及把碗中或是盤中食物吃光」的飲食習慣。例如教會裡的主日愛宴或是各樣的聚餐,無論是自己烹煮或是叫外燴,若能夠從備餐開始掌握用餐人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剩食及廚餘。當全台數千間教會都帶頭做,每週能夠減少的廚餘及剩食量將很可觀,而這也是上帝藉由聖經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所以即便是從日常飲食節制這樣的小地方用心,累積起來,就能成為環保愛地球及推動生態環境永續的關鍵行動。

準備膳食料理過程,食材物盡其用。(台北市政府提供)

「環境及生態永續的守護行動從『食』開始,不是為著我們這一代過得好就夠了,更是為往後的世世代代奠定基礎,我們每個人都須作好管家!」莫雅淳說,全球已開發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理論上會比開發中國家高,但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消費及飲食習慣上做改變,為低碳排飲食及減少剩食盡己之力。

教會或小組聚餐 盡量減少剩食
董氏基金會曾與教育部國教署合作推動食農教育宣導,因為學校的營養午餐的剩食,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可能餐點的口味及調味跟平常家中飲食習慣不合,所以透過宣導,讓孩子知道營養午餐的食物從產地種植到製作成餐點的過程,是集合很多人的心血,孩子雖然不會一時半刻改變習慣,但從小撒種,將可潛移默化。不單是學校,教會的兒主及青少年團契也可以向孩子灌輸珍惜食物的重要觀念。

此外,學校的營養午餐及教會的愛宴,常以自助式打菜(吃到飽)的方式進行,若是採取事先裝好的一人一份的給餐方式,是否有助減少剩食及廚餘?莫雅淳說,這需要團膳工作人員及教會的信徒與同工先花時間前置處理,她觀察很多人對於餐盒裡的食物,的確會有盡量吃完的習慣,所以一人一份是能夠減少剩食的作法之一,但根本之道,她認為還是得從健康飲食教育及惜食習慣的培養做起。

學童進行惜食教育課。(台北市政府提供)

兒主及青少團契可推健康飲食教育
健康飲食教育的內涵包括:認識食物,知道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及對自己好處,為什麼要吃這些食物?這些食物是怎麼製備出來的?食物從種植到加工的過程為何?莫雅淳指出,其實從每個人平常多吃台灣本土在地的食物,就是減少碳排放量,為環保永續盡心力,學校、父母及教會都要教導及陪伴孩子從小做起,而大人也要做好榜樣,從自己開始身體力行。

莫雅淳鼓勵大家,當更多人願意響應吃在地食材,真的可以減少碳排放量。舉例來說,台灣人很大宗的食用肉品就是牛肉,而牛肉是台灣目前國外進口量遠大於台灣自產的肉品,所以對台灣來說,牛肉的碳排放量是比國外產牛肉的國家高的。而吃植物類作物的人均碳排放量,又會比肉類更少,鼓勵大家做到飲食均衡攝取,多支持本土食材及節制飲食減少剩食,就能「食」在做環保,為環境永續加分。

莫雅淳營養師(梁敬彥攝影)

 

相關新聞:吃,也能抗暖化、救地球? 從永續低碳排飲食、解決剩食做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