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今年6月以來,全球陸地和海洋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溫,已連續四個月創下當月的最熱紀錄。以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全球最高溫的30個月名單來看,今年的6-9月都入列,不但7月及8月分佔前二名,還是有史以來頭一次有9月份擠進這份高溫的榜單。
全球連續四個月創下最熱紀錄
今年9月份地球地表均溫達16.4℃,竟與以往的7月均值相當,同時今年1-9月的全球均溫已比工業命時期的基準值高出1.4℃,超越前一個史上最高溫2016年的1.3℃;由於聖嬰暖化現象仍方興未艾,破紀錄的氣溫還將持續,預計2023年將成為有史以來最熱年份的新鰲頭。這是一個十分不祥的警訊,顯示我們的氣候正朝向重大又難以預測的方向邁進,對環境和社會產生一系列深遠的影響。
當全球正逼近《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1.5℃大限關頭,高溫熱浪、乾旱、野火、暴風和強降雨正到處肆虐。如果不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到本世紀末全球升溫將達2.8℃,世界勢將迎來一個極度危險又不穩定的未來。因此聯合國的氣候雄心峰會(Climate Ambition Summit)於9月20日在美國紐約舉行時,聯合國祕書長不得不疾呼示警:「人類已經打開了通往地獄的大門!」
距離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只有一個月,為了因應氣候危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從未像當前這般的緊迫。聯合國更呼籲,佔了全球排碳量八成的二十國集團 (G20),必須帶頭迅速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因應即將失控的氣候暖化,減少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保護生態系統的健康。台灣也是碳排大戶之一,當然無法迴避碳減排的重大責任與挑戰。
推動減碳成為無法迴避挑戰
面對《巴黎氣候協定》積極減碳的要求,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在今年2月15日上路,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5月24日《環境部組織法》經立法院三讀通過,8月22日環境部正式掛牌運作;而《臺灣碳權交易所》也在8月7日成立,推動國內、國外碳權交易,以及碳諮詢與教育訓練的業務。藉由這三項重要政策的施行,我國減碳的管理工作終於有了良性的起步。
通常國家可以運用的碳管理政策工具,主要有四種。首先是減量的法定目標,我國已經明訂「2050淨零排放」,符合國際的趨勢與期望,未來務要按照滾動調整的階段目標,管制六大主要部門 (能源、製造、服務、住宅、農業、環境) 的排放量,以符合國家長期減量的路徑規劃。
第二是碳排放交易的平台,透過市場機制的方式,讓有剩餘排放數量的業者,和無法達到排放數量要求的業者,藉由交易的方式互通有無,以幫助業者獲利或是節省成本,提升減碳的誘因。
第三個是效能標準,目的是限制生產或消費行為的碳排放,以達到碳排放減量的效果。我國雖已推動了一段時間,主要還是當成節能減碳的獎勵工具,未來實務上可以轉型為強制的規定,以強化碳減排的績效。
第四個是徵收碳費或碳稅,目標是將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成本予以內部化,促使利害關係人進行決策時,能夠將排碳的成本納入考量,進而減少碳排量。
打造減碳永續的韌性社會
環境部近期公布了最新碳費時程,將於2024年第一季確立費率並公告施行,2024年盤查碳排,2025年開徵碳費,首波碳費課徵對象是每年排碳達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業者,約有500多家,以鋼鐵、電力、水泥、半導體等產業為主,占了國內年碳排量的八成。若以每噸300元計,一年就有約600億元的碳費收入了。
對企業而言,不論是碳費或是碳稅,一定要能與國際接軌,例如2026年歐盟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可以扣減在台灣繳過的碳費,就是現實的案例;因此中長期的規劃要及早推動。
排碳的管理不單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施政項目,更是關乎每個企業與國民的切身大事。如今我國碳管理的法源、組織架構已經齊備,盼望能夠按部就班、切實的推動下去。當然,碳管理的主要功能不單是要滿足《巴黎氣候協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驅動我國的綠色經濟發展,盡快轉型為低(零)碳排又永續的韌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