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編譯林怡欣/報導】蓋洛普(Gallup)的一份新報告指出,信仰與幸福感之間有著極密切的關聯性,並且宗教能對世人帶來正面影響。
研究結果正如《信仰與身心靈健康:靈命成長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於全球的影響》(Faith and Wellness:The Worldwide Connection Between Spirituality&Wellbeing)的報告中所概述,證實世界各地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在生活中擁有更高的整體幸福感;而在不同國家,人們對幸福的感受也有所差異,其程度往往難以估量。另一方面,即使研究人員發現宗教信仰對人們有益處,但對無信仰者而言,他們可能依舊提不起興趣,仍抱持著忽視或拒絕宗教的態度。
這項於2012至2022年間進行的研究,其結果始終顯示,有宗教信仰者比起無信仰者,傾向有更積極正向的思考、能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並且能更深入地參與社區活動。這些極具說服力的觀點,讓我們更容易了解在面對全球的心理健康挑戰上,宗教信仰與靈命成長的潛在影響力。
該研究調查了受訪者各個層面的生活,包括與他人正向積極的互動經驗、社交生活、公民參與、身體健康和面對未來樂觀的態度等九項;根據受訪者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每一項的分數都是0到100。
在「與他人有正向積極的互動經驗」上,受訪者被問到如「你今天是否有微笑或大笑?」及「你覺得自己受人尊重嗎?」此類的問題。在「公民參與」上,他們被問到「是否捐贈慈善機構或幫助陌生人?」在「身體健康」上,則詢問他們「是否因健康問題而無法做同年齡人通常會做的事情」,以及他們「是否感到身體有疼痛」等問題。在「對社區的基本認識」方面,他們被問到有關住房和基礎設施方面相關的問題。
有宗教信仰者受試得分較高
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在關鍵領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宗教信仰者在五項指數上得分較高:社交生活(77.6,無宗教信仰者73.7)、正向經驗(69,無宗教信仰者65)、對社區的基本認識(59.7,無宗教信仰者55.6)、樂觀態度(49.4,無宗教信仰者48.4)和公民參與度(35.8,無宗教信仰者31)。當在「整體生活評估」上被問到「是否感到富足或是磨難」,以及「對當地經濟的信心」時,無論有無宗教信仰,受訪者在這兩項指數上得分大致相同。
雖然有宗教信仰者在負面經驗和身體健康指數方面得分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高度宗教化的國家宗教信仰者和非宗教信仰者的差異最為突出。這表示「文化背景」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對於這些研究結果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全球對宗教的興趣和參與度下降
該報告強調,各項指數分數(index scores)的微小變化,影響著全球數百萬成年人,即使是微小的差異,也會對全球產生重大的影響。報告稱,「有宗教信仰者與無信仰者之間的指數得分每相差一分,就代表著對全球4,000萬成年人的影響」。「例如,有宗教信仰者與無信仰者在正向經驗指數上有4個百分點的差異,這意味著全世界有正向經驗的成年人比無宗教信仰者多了1.6億人」。正向經驗指數的微小差異,意味著相當多的成年人由於其宗教信仰獲得了許多滿有盼望的美好經歷。
該報告認為,宗教和人們屬靈生命的成長,可能成為許多國家在應對心理健康危機時的寶貴資產。然而,全球對宗教的興趣和參與度正在下降,這也反映著人們在追求靈命和屬靈光景上的改變。傳統的宗教儀式變得越來越不普遍,也顯示人們屬靈生命的樣貌正不斷地在改變。
蓋洛普民意測驗(Gallup poll)資深編輯傑夫.瓊斯(Jeff Jones)表示,在這些持續變化的現況中,特別是當有宗教信仰的人越來越少時,去衡量宗教和屬靈生命對幸福的影響是複雜的。他指出,「因著宗教的樣貌和人們於靈命追求上的本質改變,它可以在充滿挑戰的變化中進行定量測量,因為傳統的屬靈形式― ―即參加正式的宗教儀式,已變得不如以前廣泛,人們正在尋求其他方式來滿足他們心靈上的需求。」
較大宗教團體居主導地位引外界敵意
該報告還闡明了導致宗教力量日漸衰弱的社會因素,例如宗教與非宗教團體之間日益加劇的兩極對立情況和緊張關係。它並指出,某些大型的宗教團體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可能會引起該團體之外的人產生敵意,並忽視了一些來自宗教團體有益的訊息,從而影響他們的幸福感。
隨著宗教和言論自由的不斷發展,了解這些局勢現況,對於應對全球不同群體對幸福的需求至關重要。(資料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