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根據農業部「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統計,2021及2022年的犬貓登記數,已從22萬8,818隻,成長到24萬1,924隻;但這兩年全台的新生兒,卻從15萬3,820人下滑到13萬8986人;顯見貓狗「毛小孩」的數量已超過新生兒。
隨著台灣邁入超單身世代及少子女化的家庭型態(夫妻只生1個或不生),對眾多飼主來說,毛小孩不是寵物,更是家人,牠們是忠實的傾聽者與陪伴者,帶來安慰和療癒及感到被需要的感情寄託。
飼養毛小孩的族群,包括兒少、單身社青、一般家庭、頂客族和獨居長者,他們跟毛小孩一起分享生活日常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當牠們離世時,飼主通常也會像失去家人一般的哀慟與不捨,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多年前,當『宜咪咪』來到我們家後,牠就成為家中的一分子,帶來很多歡笑、療癒與陪伴!」自稱是「中年貓奴大叔」的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專任副教授詹昭能,四年前和小女兒一起從流浪動物之家認養的虎斑貓,成為他們最要好的家人之一。
宜咪咪從流浪貓成為家中一分子
詹昭能三個孩子的名字皆是「宜」字輩,為了歡迎新成員的加入,全家一致贊成把牠取名為「宜咪咪」。因為他最小的女兒現在是小學四年級,與兩個哥哥(大學畢業、大二)年齡有一點差距,宜咪咪就像他的第4個孩子,是小女兒平時最好的玩伴。每當女兒在書桌前寫功課,或是他在書房讀書時,宜咪咪便常靜靜地在一旁陪伴,萌翻的模樣很助紓壓,讓重擔一掃而空。
宜咪咪從幼貓期來到詹家已經4年,詹昭能說,牠特別喜歡吃某品牌的罐頭,對於其他食物興趣缺缺。由於罐頭的口味比較鹹,他加了一些水稀釋,沒想到貓先把食物叼出來,然後奮力把水甩乾後才進食。宜咪咪也喜歡有人陪牠吃飯,所以每當餵食時間,詹昭能都在旁看著牠大快朵頤。
詹昭能的妻兒很好奇,為何貓咪比較黏他?詹昭能說,貓的習性看似獨立,但其實喜歡有伴,每當頻繁喵喵叫的時候,就是表達「肚子餓了,想要吃飯」的意思。很多人養貓,看似是貓在陪伴人,但其實飼主和寵物之間,進入一種相互依存的社交關係,彼此都感受到「被需要及被陪伴」,養寵物和小孩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用心去了解對方,建立情感與關係的連結。像是最近宜咪咪發現家裡有老鼠,就會發揮天性去捉老鼠。而養貓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家中的蟑螂會少很多。貓還有一個習性,誰常餵牠、陪伴牠吃飯及玩耍,牠就會比較黏那位照顧者。
跟宜咪咪互動這些年來,聖靈光照詹昭能瑪拉基書四章6節的經文,如同他養兒育女,當父親願意更多去貼近傾聽兒女的心聲,與他們互動,通常就能建立較為緊密的親子關係。當台灣已出現毛小孩多過新生兒,及年輕人不婚不生趨勢時,某種程度反映出,家庭與親子關係出現疏離,提醒為人父母及子女,「我有多久沒有好好陪伴、傾聽家人說話?我了解他們的所求所想嗎?」
人與寵物都需付代價照顧與陪伴
詹昭能說,宜咪咪常在清晨5、6點就來到主臥室的床邊用喵聲叫他起床。他笑說,這是貓要他幫牠「拍屁屁」的撒嬌。他發現貓像小孩子一樣,都喜歡跟爸爸撒嬌討拍。貓很聰明,會陪伴人,排除生活中的孤單寂寞,像他就認識中高齡長者因為孩子長大離家或是各自嫁娶,面臨空巢期的空虛,就以養寵物做為情感寄託。
詹昭能居住的社區,很多中高齡的飼主藉著帶毛小孩外出散步,維持運動習慣及接觸外界。很多人在公園裡以寵物會友,分享自己養寵物的心得。從社會心理學的層面來看,當一個人生命與生活有寄託,願意與人互動時,心情愉悅了,身心就會健康。「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另外,很多單身族群普遍有養寵物,教會的社區講座、團契小組乃至單身聯誼,可以因應時勢及需要,設計相關的課程及活動,為主得著他們。
詹昭能說,他教過的學生,愈來愈多人表態,將來不願意結婚生小孩,但願意養寵物。他以自己養貓的經驗說,相較於生養小孩,照顧寵物相對簡單許多,花費也不那麼龐大,很多飼主從養育寵物的過程中,得著從原生家庭及社會上求之而不可得的療癒,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從「不安全依附」到「安全依附」的經驗獲取。他家樓下就有一位小姐,一個人就養了兩隻狗,把寵物當小孩在照顧,毛小孩就是她的陪伴者。
社會心理學提到,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若是在人的群體 ,沒有情感寄託或可信任的對象時,寵物是優先選擇。與寵物互動獲得成就感、滿足與彌補缺憾,寵物就扮演了生命療癒陪伴者的角色。
有的人並非對人失望,也不會孤單寂寞,但就是打定主意不婚,可以沒有另一半,但不能不養毛小孩。也有人在離婚或喪偶後,不想再進入婚姻,就把寵物當成家人,但也有像他這樣的一般家庭,養寵物就是生活調劑,也成為孩子及家人的玩伴。這都是台灣社會常見的情形,也是教會傳福音的得人契機。
詹昭能提醒,養寵物不必然跟不婚不生劃上等號,全台灣超過250萬貓狗飼主,很多像他是全家一起養毛小孩的家庭,但無論哪種養寵物的型態,都反應出人渴望陪伴、愛與關懷的深層需要,有的人選擇以養寵物做生活及情感寄託,有的會參加社團或是上教會尋求信仰慰藉。
從養寵物的過程跟孩子談生命教育
他和太太最近和三個孩子討論,如果有一天,宜咪咪因為年邁或是病痛的原因離世,如何療癒悲傷。養寵物也可以成為父母與孩子談論生命教育及生死議題的機會,因為每個人在生命歷程中,都需要學習健康且正面地去跟所愛的家人「道謝、道歉、道愛與道別」,這是必須要學習的功課。
詹昭能指出,上帝透過聖經教導祂的兒女,看重「約」的關係,但台灣近年不乏毛小孩被飼主棄養成為「浪浪」的社會問題;像他家的貓就是從流浪動物之家所認養來的流浪貓。人是社會學習的動物,社會上的趨勢與風潮,都會帶來態度、行為與想法的從眾影響,教會可藉由寵物議題增加對單身及銀髮族群的關顧,或良善婚姻家庭的價值倡議,在這個毛小孩比新生兒多的時代成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