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今年的「金馬60」頒獎典禮,年僅12歲的林品彤拿下影后,創金馬影史首例,引起輿論熱議。在現今台灣已進入少子化的時代,家長與教會的兒主,如何在教養及牧養上發掘孩子的恩賜,鼓勵及協助孩子們適性發展?
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理事長莫茲婷受訪時,引彼得前書四章10節勉勵為人父母者,陪伴兒女「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的重要。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獨特的創造,各有不同的恩賜。基督徒父母多數知曉「兒女是神所賞賜的產業,我們只是管家,神才是主人」。哥林多前書四章1-2節提醒父母,「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祕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
要成為稱職的管家,必要的操練就是先下功夫且付代價,充分掌握與盤點主人家業的品項,並熟知其優勢與弱項,做最有效的管理和運用。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之處 父母要像園丁栽培
莫茲婷提到,父母要協助兒女適性發展,華人父母普遍有「孩子,我要你未來比我強」的教養心態,但讓孩子能適性發展的關鍵卻是接納與成全,上帝就是按著祂所造每個人的本相去接納及愛我們,孩子跟父母有生身血緣的關係,但與父母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恩賜與心思意念,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是園丁在土裡撒下種子,種子要成長茁壯,必須按著種子的類型及生長習性,給予適當的環境與養分,揠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
「烏龜與兔子的競速,比賽場地設在陸地及水中,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莫茲婷說,現今12年國教108課綱為了培養未來台灣社會所需用的人才,學校教學的目標,已從昔日偏重學科能力的背誦、記憶,轉為適性揚才,培養孩子能夠在成長過程中適性學習,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與恩賜,成為更好的自己,這與聖經的教導不謀而合。
孩子獨特的恩賜 像箭袋的箭愈磨愈亮
根據路加福音二章42節與46-47節的記載,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應對,那年耶穌只有12歲。
莫茲婷指出,孩子在德智體群美各個領域上,有各自獨特的恩賜與才能,就像是勇士放在箭袋裡磨好的箭,與同儕相較,有時是很外顯藏不住的。像她就遇過一般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展現出在表演藝術、繪畫、音樂及體能等方面出類拔萃的才華。
像是喜歡表演的孩子,大人很容易就能察覺孩子對於在人前展現才藝,非常有興趣和熱情。重點是孩子很自發性地去跟父母親爭取精進表演能力的學習機會和資源,特別是在非學科的才藝學習上,孩子主動去學,與被大人安排甚至逼迫去學,最後呈現的結果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恩賜,並且傾聽尊重他們的選擇,使他們適性揚才。
莫茲婷提到,任何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參與的競賽,能夠得到名次及有出色的表現,對孩子都是正面的鼓勵與肯定。但父母一定要注意,拿到佳績固然很好,但若是孩子參與任何的比賽或是考試,家長都灌輸孩子「非贏不可」的觀念,甚至以成敗來衡量孩子的價值,這樣就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壓力。聖經中的大衛的一生,沒有每次都像擊殺歌利亞一樣,拿下令人驚奇的勝仗,但大衛打敗仗敗逃的時候,他依然不改其志,從失敗中學習、汲取經驗。
莫茲婷常鼓勵兒少為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投注打死不退的熱情,效法保羅勉勵腓立比教會信徒的「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她也表示,為人父母者要協助兒女發掘恩賜,且朝適性發展的目標前進,關鍵就是「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舉例來說,有一對有過動症子女而深感困擾的父母,聽了建議回家後耐心觀察自己孩子的獨特恩賜,結果這對父母就發現,他們的孩子很會講話,表達能力比同年齡的孩子還突出;於是就從日常生活中買東西或是上餐廳的時候,把點餐的任務交給孩子。孩子透過這樣不斷的練習,就找到了自信心。
莫茲婷指出,適性發展的主角是孩子,家長就像是星探,要去發掘孩子的獨到之處,給孩子機會去嘗試及磨練。過去老一輩有句俗諺──「這人天生就是吃這行飯的」,為人父母者,從交付孩子任務,讓他們完成目標開始,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讓他們從玩開始,精進有恩賜及興趣的才藝。
至於教會的兒主老師要怎麼跟家長配搭,一起協助孩子發掘恩賜,適性發展?莫茲婷建議,兒主老師在跟孩子家長反應孩子在主日學的表現時,不要只著重在孩子的學習成績及行為表現上的評價,而是多跟其父母分享,自己如何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看到孩子的獨特之處。
舉例來說,主日學會舉行各樣的比賽,像是朗讀、背經及說故事,兒主老師可以跟家長分享孩子在參賽過程中的表現。有一次,一位兒少的家長問她,他的孩子為何沒有贏得該贏的跑步比賽?莫茲婷就跟家長說:「你們的孩子很棒,孩子在可以贏的情況下,看到其他孩子跌倒了,不假思索就去扶對方起來。」接著莫茲婷就跟家長大加稱讚孩子的品格與同理心;也讓家長知道,他們的孩子有願意幫助他人的特質。
由此可知,兒主老師可以成為幫助家長更了解兒女的協力夥伴及培力者,讓孩子來到兒主,是能得到關愛和欣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