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6 基督教論壇報 / 專欄文章

【華神專欄】在安息年思想「以馬內利」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Photo by Daniel Burka on unsplash

◎邱顯正(華神宣教中心主任)

安息年的制度是我今生所經歷最美好的制度!

今年,我剛好度過一甲子,六十年。前三十年,我的人生軌跡是為了自己而活──用功唸書,把接觸到的學問盡可能搞懂,不論是國文、英文、數學、理化、生物或是社會科學,學習這世上一切的學問;然後選擇一個專業,成為謀生的職業。這對一個出生在台灣的好學生,應該是再自然不過了。

回顧人生一甲子軌跡
我選擇的專業是光電工程,也算是熱門科系、賺錢行業。我出生的年代,不少優秀的學生都遵循「建中、台大、美利堅」的路線前進,規劃自己的人生,我也不例外。 

然而在我三十歲那年,上帝的大筆一揮,使我的人生有了180度的轉變。在我還不全然清楚的狀況下,神的呼召臨到我;「以馬內利」有了全然不同的意涵。

以前認識的「以馬內利」就是我做什麼、想什麼,神會在旁邊幫助我,賜下智慧、能力去完成,並且實現我的夢想。然而,事實卻與這樣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馬太福音一章23節)

這段話,對約瑟和馬利亞這對夫妻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約瑟可能想的跟我人生前三十年的想法差不多,只是按照當時的風俗習慣與世界觀,與一位(可能只有13歲左右的)童女訂婚,經營一間童叟無欺的木工店,以最好的木工技術榮神益人,賺點合法工資;建造一個敬虔的婚姻與家庭,生養一群兒女,把他們按照上帝給猶太人的律法撫養長大,然後一代一代重複這個過程,這不就是父母和拉比所教導的美好人生嗎?人畢竟是語言、文化的產物,無論是出生地、家世背景,都不是可以選擇的,我們是「被」撫養長大的。

上帝的同在超越人的想像
只是,約瑟恐怕做夢也沒想到,上帝的「同在」是要接管他的婚姻、家庭、職涯、夢想,甚至是他未婚妻的子宮。人生如夢,他大概也想不到會需要為這個不是自己血肉所生的「兒子」回伯利恆報戶口、兒子會出生在馬槽,不久之後又要逃命到埃及,開始居無定所的日子,這孩子也成為典型的「第三文化孩子」。待全家回到拿撒勒,生活似乎穩定一些,總算「神與我同在、以馬內利」了。

耶穌長大後的人生,約瑟就神隱了,聖經也沒有再提到他,只知道他和馬利亞又給耶穌生了好些弟弟妹妹。但馬利亞卻緊緊跟在耶穌身邊,直到這位名稱為以馬內利的兒子,流血捨命、慘死在羅馬帝國最殘酷的刑罰──十字架上;她自己的心也宛如被劍刺透(參路加福音二章35節)。

但馬利亞更有福氣的地方是,她得以親眼目睹神兒子生活上的點點滴滴,並且把神兒子所說的話,講過的比喻,還有所做的事,包括醫病趕鬼、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平靜風和海等等事蹟一一存放在心裡,反覆思想;相信很多是她想不通、無法理解的。

直到耶穌復活,馬利亞與11位使徒和其他門徒,總共120人在馬可樓上,於五旬節當日領受了父所應許的聖靈,參與了贖回萬族、萬民的救世大計,她或許才更明白神在她身上「以馬內利」的深刻意義。

Photo by Jed Villejo on unsplash

橫越五大洲參與跨文化培訓
至於筆者30歲以後的人生,也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上帝同在的「以馬內利」帶領我進了神學院接受裝備、學習牧養教會、傳福音、領人歸主、訓練門徒;青少年、社區事工、婚姻家庭、諮商輔導、追思禮拜……,無役不與。後來竟然還做了宣教士,帶著全家和三個幼小的孩子,去到菲律賓為不到兩萬人的未得之民翻譯聖經。

之後成為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台灣區的首任祕書長,國際董事會的董事與副主席,開過無數次國際會議;後來,我們全家又搬到泰國,參與了跨文化工人的培訓,因服事的需要,有機會去到了歐亞非、美加、紐澳和大洋洲。我何德何能,可以得此恩寵?

過去的六、七年,在華神參與培育神國工人的服事,同時連結福音夥伴、回應時代議題,忙得不亦樂乎。但也在不知不覺中,我的靈魂、身體都出現了一些過度疲乏的徵兆。

(當然,孩子們雖然已經成年,但在沒有選擇,被動跟著父母宣教,作為第三文化孩子所經歷的搬遷、與朋友分離、轉換學校酸甜苦辣,讓他們自己現身說法,可能更深刻,相信曾經作為第三文化孩子的耶穌,必能認同孩子們的感受)。

回應龐大需要腳步不停
筆者邁入六十歲這年,也就是2023年暑假,我獲得了教學以來,或者更可以說服事主三十年來,第一次的安息年。那時我已經到了pre-burnout(準-崩耗)的階段,事奉成了忍受而不是享受。

這六年間,為了出版在台灣奇缺的宣教類教科書,筆者日夜趕工,找出版社拿版權,找譯者,並且親自審訂每一本書,直到大約17本中文宣教類教科書面市;涵蓋宣教神學、文化人類學、宣教策略、宣教士生活與工作等範圍。

同一時期,參與草創華神的跨文化研究碩士課程、規劃工場跨文化訓練與體驗,同時宣教博士課程也同步進行,我指導的博士論文,終於有了頭兩位可以畢業的博士生。華神在這段期間要進入教育部,好多會議要開,好多標準、政策要擬定。

每週還要陪伴學生的宣教團契、輔導小組、週末在各教會的講道和差傳年會主題講道服事塞滿了行事曆。每年寒暑假則是抽空去南亞、中東探訪正在受訓的學生,了解夥伴機構的運作,每天工作到學校辦公區熄燈才回宿舍。可以說,到了2023年暑假,我是靠著「安息年快到了」的盼望,才活下來的。

Photo by Debby Hudson on unsplash

緊湊安息年終於得安息
然而,若說到筆者的安息年行程,你一定不敢相信,覺得安息年怎麼還塞進這麼多行程?如何安息?首先,2023年七月底代表華神到曼谷參加Arise Asia,這有點像是亞洲地區的青年洛桑大會,將近2000位亞洲各國的青年代表齊聚曼谷,聆聽宣教信息和各地的馬其頓呼聲,同時可以參觀大堂外面的宣教攤位,包括華神在內。

結束後,飛往南亞的泥巴國(學生們給的代號)與宣碩的學生共度十天,認識夥伴機構如何進行訓練以得著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未得之民。之後飛往中東,和另一批學生共度兩週,一起學習阿拉伯文、認識難民事工和穆斯林處境中的教會。緊接著飛往西班牙六週,擔任馬德里希望泉教會的宣教月講員,負責四次主日信息、五次成人主日學、外加探訪當地華人家庭,認識歐洲華人的需要。

直到10月初才抵達剛經歷聖靈更新與復興的Asbury神學院,造訪這座位於Wilmore小鎮上的兩個學術單位—Asbury大學及Asbury神學院。

而10月7日哈瑪斯入侵以色列,以巴衝突又掀起國際間不安的情緒。筆者原本就長期關注穆宣的議題和末世事件對普世宣教的影響,當然更讓我繃緊了神經。這個事件的反思,需要另文探討,但卻使人想起耶穌說過:「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馬太福音十章34節)

此時此刻,我坐在Asbury神學院的Kalas village學人村,在聖誕節前夕,終於可以在非常穩定的地方,安安靜靜地讀書、寫作、默想,好像以利亞在曠野蒙神款待、重新得力的過程。在聖誕季節,享受本地教會的聖誕節節目,並且細數「以馬內利」在我一生中的帶領、和「神同在」的意涵。

「以馬內利」在亞洲意味著什麼?在美國、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又意味著什麼?在你人生中又意味著什麼?跟你的理解相似嗎?

基督徒蒙召參與神的受苦與榮耀
美國戈登康威爾(Gordon Conwell)神學院院長Scott Sunquist在他的著作 Understanding Christian Mission 一書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正如副標題所言“Participation in suffering and glory”,基督徒蒙召就是參與在神的受苦與榮耀當中,因為以馬內利所愛的這世界,正在遭受魔鬼和人類的罪所帶來的極大折磨、陣痛與受苦。

他們在一切苦難中,他也同受苦難;並且他面前的使者拯救他們;他以慈愛和憐憫救贖他們;在古時的日子常保抱他們,懷搋他們。」(以賽亞書六十三章9節)

基督徒蒙召所參與的使命是偉大、光榮與正確的,但其中的「偉、光、正」成分,或者「以馬內利」的成分,不見得是我們在信主之初所經歷、獻身事奉主初期所期待的那樣,卻也正是神透過你我作工的場域,也是我們生命被修剪的地方。聖經清楚指出,我們蒙召必然會參與在世人和救主所受的苦難當中,學生不能高過老師。然而,使徒保羅說: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四章16-18節)

值此聖誕節前夕,與論壇報的讀者共勉。

邱顯正
華神宣教中心主任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