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3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奇!日本新年強震逾萬房屋毀損 小漁村卻全村零坍塌、零傷亡 建築師點出關鍵原因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日本石川大地震造成許多房屋嚴重毀損,也引發老舊房屋耐震問題的探討。(圖/石川縣馳浩知事臉書截圖)

【記者李容珍翻譯採訪整理】自日本今年元旦在石川縣能登半島發生規模7.6級地震以來,死亡人數逾200人,其中有13人雖住在避難場所,但因身體狀況惡化,而因災死亡;至今還有26人下落不明,11, 286棟房屋毀損。然而,距離震央只有短短幾公里遠的一個小漁村赤碕,卻傳出全村建築零坍塌、零傷亡,引起外界高度好奇,當地民宿業者認為,「房子坐落在非常狹窄的土地,建築內有許多小房間很多柱子,那可能是耐震主要的原因。」

據日本經濟新聞指出,地震受災擴大、死傷人數多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木造結構住宅的耐震度太低。在日本一些地方,住宅不符合國家的耐震標準。雖然日本近9成住宅完成抗震化,但人口稀少地區,耐震建設沒有進展的情況,也因這次地震浮出水面。

報導提到,石川縣珠洲市位於能登半島北端。此次地震珠洲市震度6級,很多住宅的1樓出現嚴重坍塌、面目全非。由於過去能符合日本現行耐震標準的住宅很少,根據珠洲市統計,在市內約6, 000棟住宅中,截至2018年底未達到抗震標準比例為51%。

人口老化 補強耐震成長緩慢  

1981年修訂的日本《建築基準法》提高了耐震標準。之前的標準是「出現震度5級時不會毀壞」,修訂後則要求房屋具備震度6級-7級也不會倒塌的耐震性。根據縣住房政策科指出,不符合標準的房屋大部分是1981年5月《建築標準法》修訂之前建造的木造房屋。此類房屋的數量從2003年的約20萬間,減少到2013年的約13萬間。此後,由於人口老化和地震防護成本高昂,成長速度放緩。

以日本的城市地區為中心,住宅的耐震化比率,東京為92%(截至2020年3月),全日本為87%(截至2018年)。此次的受災地區的耐震化率明顯較低。

輪島一棟高樓震倒。(翻攝自基督教團中部教區官網)

地震強度引起木造結構受損

住宅倒塌極有可能導致人員被壓在建築物或傢具下而出現傷亡。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超過20萬棟房屋全毀或半毀,在遇難的6, 434人中,因房屋倒塌造成的直接死亡高達8成,這次地震也有很多人因為被壓在建築物下而死亡。

「有些地方的震動被認為堪比阪神大地震」,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教授境有紀對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在石川縣穴水町、輪島市、珠洲市等地觀測到了容易引起木結構房屋倒塌的週期性強的震動,這種地震波的發生有可能導致受災擴大。

目標2030年 住宅都達到耐震標準

日本國土交通省提出的目標,是到2030年,所有住宅都要達到耐震標準。為了促進建設抗震住宅,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耐震改造費用補貼,但並非全額補貼,個人需要負擔部分費用;截至2018年,日本全國約有700萬棟住宅的抗震性不夠,其中人口減少和人口稀少地區,被認為住宅的耐震建設較為落後。

東京電機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石川縣輪島市一棟倒塌的七層樓建築,認為地面的樁有可能是因接縫處斷裂或劇烈搖晃而鬆動,而使房子倒塌,原本應該從底部連接起來的樁主體找不到了。

人以有限科學技術了解大自然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謝偉士建築師受訪時表示,這次逆斷層錯動,多數學者認為是一條超過30公里長,延伸至海底的活動斷層,其他海底相連的斷層也都有活動跡象,是典型破裂帶上的板塊對撞;但這都是人們以有限的科學技術,竭力去了解地下斷層的情況。其實板塊運動在日本東側每年約位移10公分,西側約1公分;台灣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隨時都在發生,我們除了盡可能了解地質,國土開發朝向防災規劃、建築物興建也必須是耐震設計。

能登半島地震為何死傷超過200人,為何木造房子,也不是高樓,卻多倒塌,而且很多人被壓在房子下面造成死傷?他表示,應是耐震規範沒有落實應用在大部分地區。到底舊房子或偏遠地區房子要如何提高耐震等級,以符合耐震規範?也引起討論。

台灣也鼓勵老舊房子補強耐震

謝偉士表示,台灣的耐震規範也參考日本。日本政府雖然提供耐震改造費用補貼,但仍在積極落實中;台灣對於老舊房子的結構補強,政府也祭出經費補助、耐震標章的獎勵、危險及老舊建築的都更重建優惠等種種措施。不論危老、更新改建或城市再造,搭配新版建築物耐震規範,都是提高誘因、鼓勵民眾提升耐震等級的方法。

他也提到,隨著耐震規範的更新,台灣每個縣市、場所的震區係數都不同,例如電廠、醫院等建築的用途係數I(Importance Factor)較高,同時規範也對鄰近斷層建築物的設計地震力提供標準。譬如,要蓋一座提供精密研發製造的房子,鄰近的持續振動的軌道運輸、近斷層帶效應,都要將參數併入判斷,決定結構的設計。即使同地區、同類型的建築,例如學校,蓋兩層樓和八層樓承受地震力不一樣、口字型或一字型平面配置受力結果也不一樣。耐震不可能做到任何地震都不受損,而是在成本與效益平衡間,獲得安全可靠的構造物,重大災害時能爭取更多的逃生機會。

每次地震都教我們謙卑學新功課

謝偉士表示,每次地震,都讓我們學習新的功課,例如921大地震後,全面提高建築耐震設計標準;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嚴重倒塌事故後,檢討設計到施工執行的疏失、建築設計圖被更改,柱、梁接頭箍筋未依結構計算書所設計之鋼筋號數及間距繪製,以及部分柱斷面尺寸縮減,造成柱韌性變差或強度不足的問題。去年台北市基泰建設大直大直街94巷建案地下開挖的施工疏失,導致鄰近多棟民宅受損、傾斜,一樓變地下室,附近道路、學校操場龜裂。

他相信這次能登半島地震,凸顯許多傳統舊房子沒有達到耐震規範的問題,也提醒我們蓋的房子,從地下基礎到每處接頭都一樣重要,如果沒有達到耐震規範要去補強。不管是對抗地震、颱風,甚至對抗地下土壤移動,人能做的實在有限,唯有謙卑,一步步地把該做的按部就班做好,才能承接意料之外的衝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