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7 基督教論壇報 / 專欄文章

【華神專欄】往他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Photo by Luke Porter on Unsplash

◎溫永勖(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助理教授)

經文:路加福音十章1-4節

美國的陶德‧菲利浦(Todd Phillips)牧師曾用三明治比喻人生。一般來說,三明治的口味,取決於兩片麵包之間比例最高的食材──如果三明治夾了20片生菜和1片火腿,我們
稱之為「生菜三明治」;若三明治有20片火腿和1片生菜,則會被叫做「火腿三明治」。

構成你我生命的主成分為何?
在一開始提到這個比喻,是因為我們需要常常自問:什麼是構成我生命的「主要成分」?真的是基督和祂的國度嗎?真的是福音的信息嗎?真的是上帝的道並且聖靈在我裡面,透過我成就祂的工作嗎?還是其他的成分呢?

這樣的反省,影響著我們與周遭世界的互動,也可以擴展到我們如何看待、定義教會,還有教會在世界上的呼召與存在的意義。我們的教會「主要成分」真的是基督並上帝的國度,與祂的福音和聖道嗎?或是完全與之不同的事物呢?

筆者成長於北美華人教會,我常想,對於我家鄉教會的許多人而言,是否在種族和文化上「成為華人」這樣的元素,會比前述列出的因素更加重要。或者是,在教會體育館辦的活動,對很多人而言是更重要的「主要成分」?(例如,我們教會的青年籃球隊,參加當地教會舉辦的籃球聯賽)。

當然,這些成分可以是「教會三明治」的合理成分,這也反映教會想接觸人們、領他們認識基督,體現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傳福音的包容態度。然而,當這些「教會成分」變成我們自認為是成熟基督徒的「主要成分」,似乎就不太恰當。

也就是說,我們應當考量一個以前沒有想到的「主要成分」,就是「差遣」(sentness)的概念──我們作為基督徒,無論是個別的基督徒,或是教會群體,都是奉基督的差遣到世界上,見證祂將要來臨的完全國度。這樣的「差遣」不是我們做了什麼事,而是定義基督徒身分的「屬性」(即是回答「我們是誰」)。

"He Sent them out Two by Two", by James Tissot

基督徒奉主的差遣到世上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看路加福音十章1節:「這事以後,主又設立七十個人,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聖經學者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早期抄本,爭論主在這裡是否指定70或72人被差遣出去。然而,也許這是上帝刻意為之的,我認為這兩個數字之間的歧義,有上帝奇妙的心意在當中,這也是為什麼上帝提供且允許聖經中這樣的歧義存在。

這是因為,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方式理解這些數字,當這些含義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對於「差遣」(sentness)的綜合考量於焉浮現。

首先,這個數字既可以讀作「七十」,也可以讀作「七十二」,因為在創世記第十章列國的解釋,這兩個數字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希伯來文舊約用70,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則用數字72)。倘若如此,那麼主耶穌差遣70或72人,是否象徵著我們被差遣到世界上的每個國家呢?

其次,一些解經學者認為,路加福音第十章的數字應該是72,因為這可能是民數記三十一章38節提到的,預留作為祭物的72頭牛。如果思想到我們身為基督徒,蒙召為基督獻上「活祭」(羅馬書十二章1-2節),這樣的說法就顯得十分有意思。

還有些解經學者認為這數字應該是70,因為70是雅各家族前往埃及的總人數,也是以色列百姓離開埃及時代表長老的總人數。有鑑於路加福音第九章提及差遣「十二」使徒記載,象徵著以色列12支派的族長,這裡用70象徵所有以色列人,是否可以說代表著教會全體?並且上帝「所有」的百姓都被「差遣」出去了?這樣的意義,是「活祭」被差到「地極」(如果我們將三種考慮放在一起來看)?

所有信徒都被呼召和差遣
簡言之,我們是「被上帝差遣的百姓」──並且這樣的「屬性」和「記號」是基督徒在世界上,無論是個人或是教會,對身分認定都很重要的「主要成分」。如果這樣的「差遣」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是誰」,這樣的思維對我們的生活,與我們和世界關係會產生什麼影響?

我暫時擱置這樣的爭論,就是所謂對「使命導向身分」認知的更新,是否只包括分享福音,或者涉及努力實現更為整體和全面的任務,就是成全和最大化在現今世界中的「平安」 (Shalom),以期待耶穌基督再來時的新天新地的樣貌(如同主禱文教導我們的禱告: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無論是哪種方式,福音信息與福音使命都是推動更為整全任務的動力,而這樣的整全任務,為福音使命提供了適切的框架。

更重要的目的是,要觀察到「所有」信徒都被「呼召」和「差遣」(不僅是蒙召為全職的教牧人員或宣教士)。然而,似乎不是「所有人」都明白這樣的真理,這也許是為什麼在路加福音十章2-3節,耶穌進一步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你們去吧!我差你們出去,如同羊羔進入狼群。

被上帝踢到福音禾場
我們常以為上述這段聖經,是告訴我們要為著有更多的全職服事者禱告,這樣的理解是合適的,也是必要的,我們確實需要為這樣的事禱告──特別是因為莊稼的主會「打發(派遣)」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是相當強烈的用詞。

希臘文中「差遣」(ekballo)這個字的力道,好比是上帝需要「把某人踢出去」參與祂的事工。甚至可以說,「差遣」這個字的希臘文,和用來描述「趕出」惡鬼的是同一個字!

換句話說,我們所求的,是上帝「把人趕出去」(就像惡鬼被趕出去一樣)到田裡收莊稼。這讓我們明白,為什麼被「差遣」不是件讓人舒適的事情,尤其是當我們被差遣,「像羊羔進入狼群」一般。

雖然這段經文適用於全職事奉者的呼召,我也想提出,這可能也適用於看來很日常的狀況。例如,一位大學生花了太多錢和朋友吃宵夜,或是買新衣服。他忽然發現,無法支付自己的生活費,並且需要打工賺錢。這樣的大學生,是否可以說是被「踢」到上帝待收割的禾場,在當中扮演新角色呢?(更不用說他們在就讀的大學(禾場)的角色了)

或是,我最近的反思,想起我的父親,他曾在華盛頓特區一個非常重要的全球性機構工作許多年,後來他的工作意外的被取消,導致他被上帝「踢出去」,受邀成為花蓮東華大學經濟系的教授,進入嶄新的收莊稼的禾場──這事件最終也讓我被「踢出去」(先到了台灣,然後是加拿大,再回到美國,接著到蘇格蘭,現在再次回到台灣)。然而,我的被「踢出去」的經歷,始於我的父親先被「踢出去」。

收莊稼的主供應一切需要
被上帝「踢出去」到收割的禾場,感受不見得是舒適的,但是在路加福音十章4節的上半,耶穌給了這70人(或72人)更進一步的指示: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不要帶鞋。我們今天也許不該用字面上理解這節經文(就像在路加福音的背景,中東的好客文化與我們全球化的文化不盡相同,若今日一個人在機場沒有護照,他無法前往任何地方!)

這節經文的意義在於:當你活在上帝呼召你、差遣你出去的時候,收莊稼的主會供應你一切的需要。

在我二十歲出頭,首度前往花蓮投入大學生的牧養服事,地點離我父親任教的東華大學不遠。當時社群媒體還在起步階段,但是我可以看到,我所有在美國的朋友紛紛找到高薪工作,買豪車,或是兩房的公寓。當時我不免感到與他們相比,自己是落在後頭的。

然而有一天,當我開車回學校,上帝開啟了我的眼界。我父親那個學期休假,所以我一個人住在他位於東華大學校園裡,三層樓三間臥室,三間浴室的別墅裡,這是學校提供給他的宿舍。宿舍設備一應俱全,我還有兩輛腳踏車和一輛汽車可以使用──我確實什麼都不缺!在我成人之後,諸如此類的經歷一再發生,因為我活在上帝呼召我在祂賜予我的「差遣」之中。

看起來,當我們的「生活三明治」的「主要成分」缺了這樣的「差遣」成分,我們彷彿感到生活中失落了什麼。

但是在路加福音十章4節的下半節,繼續記載著看似怪異的指示:「在路上也不要問人的安」。尤金‧畢德生(Eugene Peterson)信息版聖經的翻譯更為生動:不要閒逛,不要與沿途遇到的每個人閒聊。換句話說,我們這被「差遣」的召命,值得全神貫注,如此我們才能避免偏離軌道,「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前進。

(如果你想知道對某件事「一心一意」是什麼感覺,只要想到你真的需要去洗手間的時候,你還能想到什麼其他的事情。)

這樣的一心一意,就是我們蒙召,奉「差遣」參與上帝的事工的身分,與在世界上承接的使命。

主藉著受差遣者到那地去
路加福音十章1-4節描述的「差遣」,是否定義了你的生活呢?這樣的「差遣」定義了我們的教會嗎?這樣的「差遣」,是你和你的教會「三明治」的「主要成分」嗎?上帝會如何呼召我們,確保我們持守這樣的「差遣」?上帝又會如何「把我們趕到」祂待收莊稼的禾場呢?

當我們思想這些事情的時候,願上帝賜福並保守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路加福音十章1節有個需要牢記的真理。主耶穌差遣70人(或72人)「到祂要去的地方」──這意思是主耶穌必跟著這70人或72人到這些地方。

但是到了我們的時代,就是五旬節之後,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正如基督和父神也住在我們裡面。這樣的意義是,無論我們被差遣到哪裡去,基督都會藉著我們到那裡去。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基督徒個人,也是上帝「所差遣的百姓」的教會。(黃競愷翻譯)

溫永勖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助理教授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