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從小教導孩子們如何等候神、渴慕神同在、與神對話,對孩子的成長將帶來極大的助益。孩子的信仰扎根不能只是在教會而已,更要在家庭裡面實踐,才能活出基督信仰的真諦,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體驗。
以家庭為單位,父母可以怎麼做,來幫助孩子實踐信仰價值?孩子面對家庭、教會、學校、安親班等多個身處的環境,基督徒父母和教會又要如何教導孩子活用信仰,走在神的道路上?
育有兩女一子,年紀最大的女兒今年小學二年級,最小的兒子才滿兩歲的高雄福氣教會兒童牧區史耿晏傳道說,要在家裡進行信仰教育,讓孩子有規律的靈修之前,更重要的是要先「經歷」神,否則讀聖經就會變成像在讀一本書而已。
讓兒女明白 適當管教是出於愛
身為第三代基督徒的史傳道,雖然父親是教會長老、母親是主日學老師,但小時候常以調皮搗蛋的方式來吸引長輩注意。家中的信仰教育比較保守,雖然會督促他要讀經、禱告,但常缺乏經歷神的經驗。史傳道說,很多時候孩子要的是父母的愛,勝過那些生硬的教條、經文。
史耿晏傳道說,家是一個能用生活靈修連結情感與生命的地方,因此父母要先從自身活出信仰開始,才能影響孩子。小朋友喜歡聽聖經故事,父母可以把故事應用在孩子身上。例如,想到神是公義卻慈愛的形象,非常適合用摩西領受上帝律法的故事來引導孩子。孩子做錯事,在上的權柄(上帝、父母、師長等)就會管教,那是出於愛他。
「一方面要讓孩子得到正確的教訓,一方面也要讓他們知道父母愛他,這非常重要。」史傳道說,在許多教養方法中,會要父母多抱抱犯錯後的孩子,為要實踐聖經中說的那份愛。因為孩子犯錯後受管教時的哭鬧,是誤以為父母不愛他、不要他了,而產生不安全感。
在家庭教育中,史傳道相信,父母與神連結,讓孩子與父母同行,這樣一家人就會和神串聯在一起;也就是家庭成員間的關係,都要有神在中間。
把信仰融入生活有方法
「如果沒有把信仰和生活連結起來,教養就會是憑血氣。」以孩子做錯事,或說了不好的話後,父母管教他們為例,史耿晏在結束處罰後,會再次跟孩子說做哪些事是不對的,帶著他反省,並一句一句禱告,讓孩子自己把罪交給耶穌基督;結束後,大人也不再翻舊帳、追根究底。
這樣實踐福音的方式,除了告訴孩子福音的意義,也讓孩子明白耶穌基督解決問題與救贖的概念;家長也同步學著如何在神面前釋放自己、擁有耶穌那般能饒恕世人的心。
同樣,「饒恕」的意義也是可以讓孩子明白的。像是孩子與其他兄弟姊妹搶玩具時,選擇打小報告、不原諒對方,也不再和手足一起玩,父母就可以在管教時告訴孩子:「如果不原諒對方,心裡就會有小黑黑(罪與上帝不喜悅的事物)哦!」孩子就能明白罪對生命所帶來的影響,以及饒恕的意義。
孩子做錯事 管教後去找耶穌說
許多家長會認為,上主日學或跟孩子說聖經故事,是給孩子真理教導,但是往往出現的盲點是,孩子可能覺得猶大是出賣耶穌的「壞人」,但他卻沒有聯想到自己也可能是個壞人,也沒想到耶穌被出賣這樣糟糕的事,都可以在上帝手中被扭轉。
史耿晏表示,當孩子做錯事就向耶穌禱告,是教導孩子未來生命遇到問題,是要悔改並尋找耶穌,因為耶穌代表饒恕。這樣將信仰應用於生活,靈命扎根才會穩固。
而讓孩子明白禱告的意義,則可以著重在「與神連結」和「得著平安」這兩個概念。在孩子有認知或語言能力後,史傳道就在每晚睡前抱著孩子一起禱告,有時是為孩子祝福,有時是帶著孩子念主禱文,培養孩子祝福與禱告的習慣。雖然孩子在學齡前不見得完全明白禱告的意涵,但是孩子能透過禱告過程和在父母的擁抱中,感受到平安和安全感。
別用人的眼光定義孩子
至於家長如何看到孩子身上的屬靈特質呢?史傳道鼓勵家長多觀察每個孩子的性格。因為每個孩子熱衷、擅長或擁有的才幹和特質,都是上帝的恩賜。有些孩子特別喜歡作怪,大人常會定義他是「壞小孩」,但是當改用耶穌基督的眼光來看他時,或許他的吵鬧是擅長表達。就像愛跑跳的孩子雖然靜不下來,但是每次總有另一群孩子接受他的領導、跟在他身後跑,這就像極了「門徒」的特質。
如果我們只讓孩子「乖乖坐下來聽聖經故事」,那也是缺乏寬廣的心,應該多加觀察孩子,找出情境讓他們發揮,讓他們有機會被神使用。家長不能一味地認為孩子不符合期待就是不好的,而是應告訴孩子是非對錯的標準,並在這樣的原則下給予包容和體諒。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生活上經歷了神,孩子的恩賜就能運用在神所喜悅的各個地方。史傳道舉例,聖經中,彼得是一個能言善道的人,他在經歷耶穌復活之前,讓人誤以為他有些油嘴滑舌,但是彼得經歷耶穌的復活後,他站起來講道,就領了3千人信主。這就表現出人與神看恩賜的不同,家長也應當用這樣的方式去觀察孩子的特質。
史耿晏表示,我們不必完全限縮孩子的恩賜只能在教會裡使用,因為人的屬靈生命如何,反而是更重要的事。我們常看到有些基督徒雖沒有在教會裡擔任重要的服事,但他卻在世界活出很棒的見證,讓大家看見基督徒的正向影響力。
在教養孩子時,家長也常會遇到孩子在學校、家中和教會,所展現的性格或樣貌截然不同。他表示,人有不同社交互動的樣貌是正常的,小孩通常擁有很敏銳的觀察力,生命的彈性也很好,容易隨著環境變化。
有時孩子在學校同儕間獲得的資訊不見得適宜,家長可以向孩子說明,這些內容在家裡和教會是不允許的,並讓孩子待在適宜的環境,以環境的影響力去制衡所面對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