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雙溪–貢寮採訪報導】西元1872年,宣教士馬偕(偕叡理)牧師自台灣北部的淡水上岸後,以淡水為宣教基地,開始四處醫療宣教,行醫救人為病人拔牙達兩萬顆以上,把福音傳給漢人及原住民,建立60餘間教會,宣教旅程留下許多佳美腳蹤故事。
多年來,專注於馬偕宣教足跡踏查及經營「馬偕行腳──走路說故事」臉書粉絲專頁的文史導覽老師、李春生紀念教會陳順福師丈,親自帶領遊客進行「馬偕行腳走讀之旅」。最近他帶團走讀的是馬偕的「雙溪(舊名頂雙溪)一貢寮新社一南雅地質步道(南雅奇岩)-基隆和平島(舊名社寮島)」路線的小旅行。
陳順福說,根據馬偕日記記載,馬偕至少到過宜蘭28次,大多是從暖暖開始進入山區,翻過三貂嶺到雙溪,沿著雙溪河流走到貢寮新社,再越過草嶺古道到達宜蘭大里,沿著海岸走到頭城,然後徒步行腳到宜蘭各地傳教醫病。
馬偕在雙溪拔牙佈道及建立教會
1872年9月27日,馬偕首次到訪雞籠社寮島(今和平島),後來設立社寮佈道所,作為雞籠和噶瑪蘭(今宜蘭)的宣教基地。馬偕在雞籠與社寮島,也藉由街頭及在海邊向漁民傳福音。1873年10月20日的馬偕日記寫道:「天亮之前,蜿蜒經過一條滑溜的小徑,走到三貂嶺,爬山和下山真是不簡單的工作。下午我們到達頂雙溪,這裡是美麗的所在。在兩條交會的河流間有一個高起來的所在,在那裡佈道和拔牙。」
1889年12月11日的馬偕日記則寫道:「從頂雙溪到新社去新建禮拜堂,花費500美元,是底特律的馬偕(同姓不同人)船長夫人所捐的,她是加拿大人,此堂是要紀念賓威廉牧師」,而這就是貢寮新社教會(又稱為賓威廉紀念教會)。」
陳順福說,馬偕當年在淡蘭古道上設立的教會,目前剩下完整建物的只剩1887年設立的頂雙溪禮拜堂,也就是現在的雙溪長老教會。頂雙溪是馬偕前往噶瑪蘭的必經之地,也是中途休息站,馬偕在頂雙溪行醫拔牙傳福音,很多人因而信主,而在雙溪長老教會的牧師館內的牆上,仍保留昔日「耶穌聖教」的石匾,上面的時間寫著「清光緒13年5月20日,頂雙溪禮拜堂偕牧師建」。清光緒13年就是西元1887年,最初的雙溪禮拜堂是石牆茅草頂建築,後來經過重建後,馬偕的兒子偕叡廉,於1954年在教會的廣場立「重築紀念碑」。
陳順福說,牡丹一雙溪一貢寮應該是淡蘭古道最好走的一段。當年馬偕帶著學生辛苦地爬山翻過三貂嶺(金字碑古道),進入了叢山之間的谷地,沿著牡丹溪邊平緩的道路順流步行而下的時候,心裡想著再過不久就要到達噶瑪蘭平原,他認為看見那些平埔族的弟兄姐妹們,心情應該是愉快又喜樂吧。
鄰近雙溪長老教會的雙溪老街(長安街),保留了完整的老式建築,包括百年歷史仍在營業的林益和堂中藥店、周家古厝遺址、東和戲院遺址、石頭屋、牡丹溪與平林溪的雙溪匯流處,與渡船頭遺址都是遊客的拍照打卡熱點。
清朝時代,頂雙溪渡口是淡蘭古道的重要關口,也是水陸轉運中心,是商家林立的熱鬧大鎮,往來台北及宜蘭的旅客都在此休息住宿,隔日再結伴趕路,而雙溪長老教會前的北38線道路,就是昔日淡蘭古道頂雙溪到貢寮的魚行仔路,沿途青山綠水美不勝收,可以從雙溪火車站走到貢寮火車站沿途欣賞美景。
馬偕故事之旅 從雙溪到和平島
陳順福從文史資料中發現,馬偕前往頂雙溪、貢寮新社及噶瑪蘭雖然當時都有船可搭,但馬偕選擇步行,相信是為著更多接觸當地人群,把福音傳給他們。他現在所帶的馬偕行腳走讀之旅,考量到參與者的年齡及路程,像是「雙溪(舊名頂雙溪)一貢寮新社一南雅地質步道(南雅奇岩)-基隆和平島(舊名社寮島)」的馬偕故事之旅小旅行,就是用遊覽車接駁到定點後,然後他進行馬偕行腳與故事的深度導覽,讓更多不同年齡層的遊客可以參與。
陳順福說,這趟馬偕故事之旅行程,是他閱讀與研究馬偕相關歷史文獻的心得。馬偕早期從淡水去宜蘭,曾探索走到宜蘭的不同路程。有從淡蘭古道翻過山路走3天的行腳,也曾嘗試沿著海邊走,先到基隆及和平島,經過八斗子、南雅、澳底再切到雙溪,然後翻越草嶺古道到宜蘭,也就是山線與海線都可以到宜蘭,他在規劃這個故事之旅時,就讓參加的人一天就能體驗到馬偕走山海線的行腳。
馬偕昔日去宜蘭,中途停留在雙溪或貢寮,也在此建立淡蘭古道唯二的兩個教會,就是雙溪教會與新社教會;這也是一日馬偕故事之旅早上的重點行程。下午走海線,到東北角海邊的小漁村南雅,也就是昔日馬偕海線行腳的停留點「南子吝」,他會帶著遊客走海邊的步道,體驗昔日馬偕行經奇岩(石)沿著山跟海交界的腳蹤。
那是一條小徑,從史料來看,馬偕是要趁著漲退潮之間的時間從岩縫趕快前進,現在已經有了濱海步道,但當年馬偕是跳著岩石前進,晚上就住在岩洞,有一次馬偕早上發現,洞口有山羊看著他,大自然很有趣。
陳順福提到,雙溪早期的居民都是漢人,貢寮新社則是原住民的部落,新社早期都是住凱達格蘭族的巴賽人,馬偕很關愛原住民,覺得他們很純樸,也不捨他們常受到漢人的欺壓,所以馬偕一有機會就會把資源和醫療放在這些原住民部落。
陳順福查閱史料發現,馬偕去宜蘭,雙溪與貢寮新社是最常停留的中途休息點。和平島在馬偕時代叫社寮島,同樣住著一群原住民,跟貢寮新社一樣都是巴賽人,於是他也在和平島建立教會,但現在這些教會已不復存在。
新社教會遺址唱詩 體驗馬偕重新得力
貢寮新社賓威廉紀念教會原本是石造的禮拜堂,當教堂建築荒廢後,就被漢人拆掉,拿去當做建屋的石材。陳順福就發現賓威廉紀念教會遺址附近的民房,有與昔日教會類似的建材,文獻提到賓威廉紀念教會的遺址就在新社慈仁宮旁邊,他也找到疑似昔日教堂基座的石塊,就藏在廟旁住家與廟中間的荒地上。陳順福分享,他看馬偕在台灣的文獻記載,馬偕也曾面臨生命苦難與壓力,動過想要放棄的念頭。
其中有一次,馬偕從淡水要到宜蘭去宣教,先到基隆,再走淡蘭古道翻過三貂嶺,路程中馬偕生病了加上疲累,已經走不太下去了,馬偕心想,如果生命可以重來一次,不願意再走這條路。
從文獻記載,陳順福感覺馬偕好像真有要放棄宣教的念頭,隔天下午馬偕走到新社教會,晚上跟信徒吃完飯開始作禮拜及唱詩歌,群眾中很多是小朋友,不知不覺眾人竟然唱到了午夜,馬偕形容小孩的歌聲像天使,感覺到生命重新得到力量,這些小孩的歌聲深深安慰了馬偕,馬偕又重新得力;而陳順福也在當天帶故事之旅團時,和團員一起在新社教會的遺址唱聖詩。
馬偕在和平島對漁民佈道建立教會
陳順福說,文獻記載,馬偕第一次去到和平島,看到有很多原住民的草屋在對岸,馬偕沿著草屋就去探訪,探訪完發現已經天黑,晚上原住民就在海邊捕魚,用的是很古老的漁法,馬偕就用台語講道,吸引了很多人來聽,因為人潮踴躍,很多人甚至還站在水岸上聽。那時和平島還沒有教會,為了傳福音,馬偕就常常到和平島,馬偕還看到西班牙時代留下來的城堡,就是聖薩爾瓦多,其中的諸聖教堂現在已經開放參觀,後來馬偕在當地建立教會的位置距離聖薩爾瓦多城不遠,現在已經改建為一般的房屋。
陳順福說,從馬偕的醫療宣教史,看到台灣早期居民各地生活、文化及歷史的變化,透過馬偕行腳走讀之旅將能了解馬偕宣教的歷程,也可多加認識當地的風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