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右手福音使命,左手文化使命!周聯華牧師紀念講座 牧者學者呼籲教會積極實踐華人基督徒文化使命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記者李瑞娟 追蹤
牧者講員合影,左起甄曉蘭顧問、葉仁昌教授、吳榮滁牧師、黃台芬董事長、謝大立牧師、劉加恩博士、丁費宗清董事(攝影李瑞娟)

【特約記者李瑞娟/台北報導】「文化使命是有聖經根據的,是出於上帝的命令!」由浸信會懷恩堂、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24周聯華牧師紀念神學講座」於3月9日在懷恩堂舉行,上午場神學講座主講人葉仁昌教授說,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基督徒的文化使命變得愈來愈重要。

年3月春天時節,懷恩堂舉辦的周聯華牧師紀念講座儼然已成為教界盛事,重量級牧者學者、政商人士齊聚一堂,不僅緬懷周聯華牧師生前的教導,也藉著這一天舉辦的年度神學講座充實心靈。懷恩堂主任牧師吳榮滁在開幕致詞時感謝大家,自從1954年周聯華牧師擔任懷恩堂牧師以來,在社會參與、教會合一、政商見證及弱勢關注領域都有新見地、新作為,二十一世紀的華人基督徒也應關注自身處境的文化與信仰之間的連結,以呼應周聯華牧師生前在此議題上的努力與耕耘。

吳榮滁牧師(攝影李瑞娟)

葉仁昌教授:基督徒右手福音使命,左手文化使命

國立臺北大學退休兼任教授、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小驢駒網路讀書會」導讀社會學大師韋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葉仁昌老師,首先引用創世記一章28節說明基督徒文化使命的聖經根據,「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他認為人類的文化使命有三件事:耕耘開發、修理看守及經營治理,因此上帝要人效法祂,跟祂一起來護理這個世界。

葉仁昌繼而從神學論述解釋自宗教改革以來,新加爾文主義的亞伯拉罕.凱柏牧師(Rev. Abraham Kuyper)、洛桑信約,以及若干福音派領袖如約翰.斯托得牧師(Rev. John Stott)、提摩太.凱勒牧師(Rev. Timothy Keller)等人對文化使命的鋪陳、辯護和立場,再從歷史經驗取材,例舉不同領域許多美好的見證人對於文化使命的實踐,藉此展示對上帝榮耀的彰顯;「這並不只是在教會史裡面,也在科學史、生態史、政治史、經濟史、文學史和藝術史中。」他強調。

接著,葉仁昌著眼於教會界對文化使命的釐清和定位,他指出現下教會現存的三種偏差和誤解,第一、文化使命也可以是一種福音嗎?他認為基督徒施捨給窮人的麵包和食物,這個給予的行動不內含著基督的代贖。他引用凱勒牧師的話提醒我們,「福音可以創造充滿愛的生命,但充滿愛的生命並不是福音」。

第二、文化使命的目標是什麼?福音帶來的個人救贖在上帝的計畫裡是第一步,他引用羅馬書八章21-23節說明文化使命的目標是「明白上帝最終的心意,即整個受造界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自由的榮耀。」

第三、文化使命是世俗的公民責任嗎?他觀察到當基督徒要表達社會立場或參與公共事務,不能用教會的名義,而教會也要主動保持界線。他也發現有些教會真的這樣切割了,想要「不沾鍋」;為此他提出釐清,首先耶穌要我們作鹽,因此文化使命不是基於世俗身分下的世俗責任。再來,屬不屬靈不是用教會和國家社會來區分,而是用生命態度來區分的;因此當基督徒為了榮耀上帝而去參與公共事務,這也是一種屬靈敬虔的生命態度。

葉仁昌以邁向文化使命的實踐總結,他勉勵台灣基督徒不能坐而言,而要起而行,並剖析21世紀下台灣社會和文化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和機會,並提出教會異象願景的調整。葉仁昌期勉教會應推動職場聖召,「要耕耘文化使命最肥沃的土壤,就是職場的專業!」他認為教會應教導基督徒在看待自己的職場工作時,不應該只限於做見證、傳福音,而要使他們明白「工作是守護世界的一環」。他舉例會計工作者做帳若是不清不楚甚至造假,絕對會助長這世界罪惡勢力的擴張。

最後,他回憶33年前第一次踏進懷恩堂,當時他是曠野社主席,當天舉辦的是「紀念二二八和平禮拜」,周聯華牧師用台語講道、長老教會翁修恭牧師則用國語講道,這代表了台灣族群融合的深層意涵。他回憶周牧師本人在那次平安禮拜向社會傳達和好的信息,過去也曾有好幾次在其他場合表達,這是他一生中所做過最有意義的事情。「感謝周聯華牧師為我們做了文化使命的榜樣!」他所言獲得現場如雷的掌聲。

葉仁昌教授(攝影李瑞娟)

謝大立牧師:福音與文化對遇的處境反思

下午場則由現任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台灣少數同時橫跨學術、宣教以及牧養三個領域的傳道人謝大立,以「福音與文化對遇的處境反思:以馬偕和梅監務在台宣教的經驗為例」為主題,闡述福音宣揚必然會涉入文化處境的議題。福音使者藉由文化親近性的題材,作為接觸點與在地人對話,是開啟福音講述的契機;並以差異性深入詮釋基督信仰的獨特信息來領人歸主。

謝大立以十九世紀末從加拿大來台宣教的馬偕(偕叡理)醫師為例,他認為馬偕受惠於先前在華宣教師累積的豐富著作,讓他對台灣風土民情有所了解;在他的文化適應和宣教工作上,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幫助。蘇格蘭宣教師梅監務在彰化地區佈道、拓荒時,不僅在語言方面下功夫,也用心觀察當地農閒時節,並製作一張地圖提醒農民們,何時去傳福音可以更有效。

甘為霖牧師看到當地視障朋友的需要,就製作點字書籍,「在福爾摩沙這塊土地上,你看到這麼多宣教士來台,就等同看到上帝的恩典!」宣教師帶著自身的文化經驗,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文化體系裡,歷經衝擊、學習、認同,進而在宣教師身上產生新的文化融合,」謝大立強調,「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意境即在此顯明。

謝大立牧師(攝影李瑞娟)

甄曉蘭顧問:提升神學研究水準,今年五本佳作獲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名譽教授暨師鐸獎得主、基金會顧問甄曉蘭致詞時表示,為鼓勵華人、華語以及中華文化相關之神學學術研究風氣,提升神學研究水準,特設立學位論文獎以獎勵碩、博士優良學位論文,今年共有五本佳作獲獎,得獎人包括基督教研究智庫創辦人林鴻信教授、中國神學研究院余達心教席辛惠蘭副教授、美國芝加哥三一基督教大學神學副教授黃正義博士、香港建道神學院聖經系助理教授葉應霖博士、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副教授暨內湖信友堂牧師劉加恩博士等傑出學者牧者。

甄曉蘭顧問(攝影李瑞娟)

會中,基金會董事長黃台芬親自頒發獎座給劉加恩牧師。劉牧師分享他研究此主題的原因是他認為聖經原文的學習讓人卻步,常在於過於關注片斷而缺乏整體系統,這本得獎作品《Register Variation in the New Testament Petrine Texts》(新約中彼得經文之語域變化,目前尚未有中文版)就是以系統功能語言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角度進行論述,希望使原文的使用更立體地呈現其於解經的意義。

黃台芬董事長頒獎給優秀神學研究著作獎得主劉加恩博士(攝影李瑞娟)

甄曉蘭顧問也於專訪中表示,申請神學研究獎助計畫包括牧師或學者專家,神學研究議題的申請,需在計畫書中說明原因、使用方法、分析材料、蒐集到的資料、如何進行、研究目的等,都必須清楚提出研究架構。甄曉蘭提醒,研究計畫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是審查要點占比最重的,提醒申請者注意。

林鴻信老師也透過影片分享個人心聲,他坦言神學寫作這條路通常是相當孤單的,寫出來後也不知道讀者在哪裡?寫作研究期間能提供的資助也非常難取得,因此特別感謝周聯華牧師紀念基金會設置獎助獎勵。

黃台芬董事長:官網內容充實,閱讀豐富心靈

2024周聯華牧師紀念講座進行到下午4點結束,除了再次邀請神學講座兩位主講人與現場互動進行提問與回答,氣氛輕鬆活絡外,基金會董事長黃台芬也代表致詞,介紹過去一年事工的內容;她提到自2023年3月舉辦周牧師百歲紀念神學講座以來,恩典的主不斷帶領前行,也邀請大家在未來的一年裡,可以上官網閱讀相關著作,豐富滋潤心靈,並期待明年再聚首。最後,在吳榮滁牧師的禱告聲中隆重閉幕。

提問討論時間(攝影李瑞娟)

現場觀眾座無虛席(照片由基金會提供)

黃日晴執行長(攝影李瑞娟)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