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綜合報導】現代藝術結合科技與數位藝術,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視覺饗宴!
3月16日至4月28日,在國立台灣美術館推出「2024國際光影藝術節」,共有國內外9組藝術家提出對後疫情時代的社會意識變化與反思,包括AI議題、海洋生態、資訊時代人心價值標準逐漸流失,都成為創作主題,期待觀眾在欣賞時引發自我對話與探討,帶來更多對未來的期盼。
參展藝術家來自法國、韓國、馬來西亞及台灣,展覽主題「目光之外」,是取自已故英國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的著作《觀看的方式》中的一句話:「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這意謂著觀展者在看展時,不只是看藝術作品,人體大腦的運作,也就像光的折射原理,各種事物的變遷進入腦海,也如光在大腦中不斷折射,產生不同的詮釋與想像。
科技光影變化帶來療癒與科幻感
來自法國的跨領域創作團體hellobastworkshop以木頭、太空毯、鏡子、鐵結構及LED燈,創作一個三軸交會的十字裝置〈聚合十〉,光源輕盈地懸浮在中央,與整體剛硬的結構形成對比。以呼吸的頻率來變化強弱,帶給觀展者療癒感;而內部的鏡面,反映觀展者的面貌,也即時反映環境中的狀況,好像一幅不斷變化的畫布。
馬來西亞的創作者Jun ONG有著建築學背景,這次作品〈珊瑚〉在戶外廣場展出,用線性材料、壓接管、炫彩貼膜塑膠、彩色薄膜、LED配件打造,如同珊瑚包覆著人造結構,白天藉由太陽光,投射出不斷變化的色澤光影,夜晚則散發出如水中世界的夢幻光彩,讓觀展者沉浸在空靈的海洋氛圍中,也藉此深思地球生態的奧妙。
台灣創作者李承亮用了巴士、鏡面不鏽鋼、金屬構件、螢光壓克力及顏料,將自己搭乘巴士旅遊的經驗,和看科幻電影幻想漫遊的場景融合,創作出一台奇異的〈漫遊巴士〉,穿過科技感的過道,在身邊的炫目虹光中,有著走向終極的旅程的科幻感受。
AI議題 資訊時代人心迷失 也成主題
台灣創作者劉耀中以壓克力、LED烤漆鐵殼字及金屬結構,創作一幅廣告招牌形式的標語作品〈AI消費者〉,針對現在最火熱的AI議題提出反思,如果AI能貸款、負債,有自己的慾望進行消費,那麼AI是否也足夠當一個現代人?
此外,這次展覽特色還有開幕限定的沉浸式演出,舞者趙心在參展藝術家田子平的〈失重計劃 III:摺疊震盪〉中表演,運用影像媒材及機械動態,演出一場猶如將肉身放置在數位及機械宰割之中的表演,延續創作者過去系列作品,闡述在資訊串流及物質世界之中,人類內心逐漸喪失意識與價值觀的衡量標準。
前台灣基督藝術協會理事長王娟娟姊妹受訪時說,光影藝術是由科技與數位藝術的結合,而產生互動與趣味。觀展者可以細細體驗作品的材質、造型、色彩、媒介,以及藝術家跨領域的創意。藉由視覺影像、光影、聲音來參與藝術的多樣性、未來性所帶來的啟發,開闊對藝術的想像、思維與感知;也可以參加展覽的工作坊,藉以了解嶄新的科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