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硯美
在日常生活中,有三個迷思導致我們感到痛苦與不快樂,第一,希望在生命當中發生的改變都是「巨大」的;第二,希望改變都是立即的;第三,希望改變是發生在他人與環境之中,而不是從我們自己開始。
學生會希望課業的壓力消失、升學的制度改變;職員會希望工作的困難解決、公司的體制改變。甚至,人們想透過各種方式,改變社會、國家與世界,但我們忽略了所有的改變都是非常細微的累積,並且這個累積都是從人一點一點改變了自己的習慣才開始的。
2019年,美國作家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的著作《原子習慣》在台灣翻譯完成,至今已經連續四年獲得網路書店的閱讀率冠軍,在國際上也於2021年及2023年拿下全球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原子代表的是一個非常小的單位,習慣代表的是非常尋常的行為,二者結合起來也就是「最小最小卻持續發生的行為」,但為什麼受到全球上千萬讀者的關注呢?
曠野旅程重建生命習慣
舊約中,以色列百姓從為奴之地埃及出來,因為反覆對上帝失去信心並且抱怨,因此迷走曠野四十年。後世的學者研究從紅海到迦南不過就是數百公里,再怎樣緩慢前行,數十天,數個月一定能走到,可是以色列人卻經歷了由火柱與雲柱導引、紮營與拔營的四十年。
四十年裡,除了火柱與雲柱以外,成為以色列人日常的就是「採嗎哪」這個行為,且很特別的是,嗎哪必須是每天採每天吃完,一旦囤積,就會生蟲發臭(參出埃及記十六章 12-36節)。
除了守護以色列人,為什麼上帝要設立火柱與雲柱?除了供應食物以外,為什麼要每一天降嗎哪,然後要他們當日吃完不可囤積?除了休息以外,每經過六天就必定要有一天安息日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是否也在建立以色列人的「習慣」,並且透過這樣的「習慣」,慢慢為他們戒除為奴四百年的「習慣」呢?從聽命於地上的君王,到重新仰望創造天地的上帝,當剎那間的神蹟,十災、分紅海、磐石出水無法讓以色列人改變時,因為他們成為法老的奴隸用了四百年,上帝就用四十年,十分之一的時間,改變這樣的習慣。
大城市小人物的平實日常
《我的完美日常》是由德國知名導演文‧溫德斯執導的劇情片,該片於短短數月就在國際間獲獎不斷,榮獲有日本奧斯卡之稱的日本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再到亞洲電影大獎的最佳男主角獎,以及第七十六屆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獎。
電影中,鏡頭大多是從一位東京公廁的清潔員平山(役所廣司 飾)的側面或者是背面拍攝,他所穿著的藍色制服與東京晴朗的天空相對,只是天空的乾淨對應著平山的工作,高聳的大樓以及不時可見到的東京晴空塔與平山制服後面的「TOKYO TOILET」相對。
有別於一般商業電影為主角打造波瀾起伏的遭遇與經歷,《我的完美日常》卻記錄著平山非常「平實」甚至有點無趣的生活,他每天宛如一班不會誤點的列車,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甚至吃什麼、會遇見什麼人,他都盡可能維持「一成不變」,但是,這樣的不變,卻又並非散漫與絮亂。
相反地,平山對自己的要求極高,即使他所打掃的廁所乾淨的好像從未被人使用過,他仍舊將一整套的清潔流程做好、做滿,就算與他共事的同事(柄本時生 飾)是個不斷抱怨、做事草率的人,平山仍舊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
在平山身上,看不見因為工作環境而被沾染的髒汙,他堅持每天工作結束後,到澡堂將自己徹底清潔乾淨,他生活的每個環節都像是一種「儀式」,他是生活品質的虔誠信仰者。
人人都可以為生命找藉口
電影的開始,隨著角色的出場,我們看見平山的「日常」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同事向他借錢借車去追女生;而同事追求的這個女生也因此認識了平山,進而對眼前這個好像不染塵俗的中年大叔有了好感;離家的外甥女來到了平山面前,這份來自於血緣但是更有著跟自己性格如此相像的親切感,讓一直獨來獨往的平山好像有了依存感。
但觀眾可以看到的是,每一個出現的角色,都像是把平山當作一種自己生命的慰藉,因為他對自己生活的堅持與要求,宛如一座不會動搖的靠山。若說平山是台不會誤點的列車,那這些角色就更像是突然闖入軌道的小動物,他們或許會喚起平山的惻隱之心,又或許是在他平靜如水的心裡掀起點點漣漪,但很快地,他又會將這樣的漣漪撫平。
平山的平靜,有一種力量,他絕不是沒有情感,或者是沒有溫度,相反地,電影中經常出現他因為幫助一個小孩,或者是一件小事,臉上露出溫暖的笑容。他之所以有著與常人不同的堅毅,是因為他太清楚知道自己喜歡的,覺得完美的「日常」長成什麼樣子,以致當別人還在為著生命各種遭遇、各種不順找尋藉口時,他明白每一件發生在生命中的事情,都是從自己的選擇而來。
生命是從選擇到習慣的進程
當我們開始責備與抱怨生命的遭遇,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沒有止境的習慣,可是,當我們開始選擇將生命當中的每一個境遇,看作是上帝為我們所寫的劇本的一頁,相信祂的意念對我們始終是祝福的,我們會生出極大的「超越」的力量。
詩篇說:「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詩篇九十篇4節)為什麼電影中,平山不被身邊來去的人所影響?因為他知道他所追求的「完美」是什麼,他必須要這樣每一日,每一時,每一刻,涓滴地去集結生活中的細節,才能成就這樣的完美。
平山的想法當然是一種屬世的、對於生活美學的追求,但是,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我們也需要用詩篇所說的,上帝的那種「眼光」。日復一日,我們看似追求成功、金錢、名聲、幸福,人生大起大落,但是在上帝的「時間比例尺」中,這一切都算不得什麼。
完美,其實是在上帝的心意裡面,看見、明白且實踐祂所賦予我們生命的使命。
在這條完成使命的旅程中,開始的時候,每一個人或每件事情的出現,都像是一種新的選擇,可是,當我們堅定不移地走在對的道路時,這樣的習慣將成為巨大的信念,當我們習慣與這位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上帝同行,在人們那看似規律與相同的日子裡,我們卻明白因著祂的恩典,日新又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