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他們奮鬥的理想 是幫助社會安定的力量! 第一線社會工作者:期待被理解和支持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洪嘉蔚 追蹤
希恩之家的保母照顧著孩子。(圖/希恩之家提供)

【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近日台北市文山區爆出保母涉嫌虐童致死案,引發社會震驚及高度關注,社工師及保母承受輿論莫大壓力,許多投身兒童權益與安置服務的社福機構,紛紛聲援給予社工人員鼓勵,也期待建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維護孩童權益。

這起兒虐事件中,發生社工上銬事件,喚起社會對這群第一線社會工作人員的重視。

安置機構及人員照護受虐兒相當不易 台灣虐童的嚴重性遠遠超過想像,提供0-6歲受虐、家暴、遭遺棄嬰幼兒安置照顧的高雄希恩之家安置部組長呂孟璇表示,該機構常常會安置因受虐而受傷,或先天身障的嬰幼兒,在實務上,照顧的壓力和困難度是相當高的。

在安置流程上,呂孟璇說,在接到安置孩子通報後,保母和社工師就會先了解孩子當下的身體狀況,以及他過去的照護經歷和家庭背景,以便後續做出相應的照顧,或是帶孩子進行醫療追蹤或進一步診斷。倘若孩子是來自吸毒者家庭,孩子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要在早療或復健上幫助孩子。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曾經協助安置一名在家中洗澡時燙傷受虐的孩子,安置機構的保母在幫孩子洗澡時,孩子就開始放聲大哭,這時保母或社工就必須用更多的耐心,幫助這個孩子。 

社工師的工作場域各有不同,政府社工師的工作性質較機構社工師更可能身陷危險;像是政府社工師去訪案,或按照規定緊急把孩子從案家帶出來時,他們就需要有一定的強制力;類似的情形在機構方面,則是當受安置的孩子被安排親子會面時,家長的情緒通常會較激動,社工師這時候就需要時刻把關,以免孩子再次受到傷害。

安置服務面臨「情緒勞務」龐大壓力
「安置機構」與「安置服務」在社會安全網中屬於最後一道防線,也就是說,並非接到受虐通報後,受虐兒就會在第一時間被安置到機構。現在的法規政策仍是希望透過關懷和輔導家長,來改善家庭的情況。因此會被送到安置機構的孩子,通常是性命堪憂、身心障礙(家庭無力撫養),或患有罕見疾病等,需要高度關注照顧的個案。

對保母與社會工作者來說,他們的工作面臨「高情緒勞務」。呂孟璇表示,因為孩子在情緒的感受上較為敏感,所以當照顧者的情緒有些許波動,孩子都很容易感受到;就保母與社工的專業而言,他們必須學習把自己的負面情緒隱藏起來,在孩子的面前呈現最好的一面。

家人是社會工作者的重要支持
因此,如果社工師或保母沒有先察覺到自身的情緒,可能會把情緒帶到服務對象的身上,也會很難迅速地轉換心理狀態。呂孟璇表示,安置機構會為社工師和保母安排紓壓課程,好給他們喘息的空間,讓他們有抒發情緒的管道,在團體上得到更堅固的支持。

呂孟璇說:「親友支持是我們很重要的安慰劑!」如果社工師或保母能和家人主動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軟弱,或是分享在照顧孩子時的成就感,家人也同理他們的情緒和狀態,讓他們的情緒有出口,也是對他們工作的支持。

調整後 再出發 努力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
這一次虐童事件突然爆發,也引起不少人恐慌、憤怒,但是社會工作本就複雜難為,事件過後,這些社會工作者仍是要繼續堅守助人崗位、積極為案家爭取權益、給予弱勢者妥善的照顧。

呂孟璇說,當得知該事件後,許多機構內的社工師和保母除了錯愕之外,也有許多無奈和生氣,也可能在內心深處問自己:「我們這麼努力到底是為了什麼?」但是事件發生次日,執行長隨即邀請其他同工聚集在一起討論、分享時,就發現自己還是被支持的,大家都願意繼續為所重視的使命和失依寶寶努力,這條路並不孤獨。呂孟璇看著這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希望類似事件不要再發生。

從信仰的角度看,所做的一切是對神負責,因此相關人員都需要打起精神,不要因為單一事件而被打倒、失去了初心。另一方面,對保母來說,需要更敏銳察覺自己的情緒,好好照顧自己,才能讓來到我們當中需要被幫助的孩子,得到最適切的照顧,並檢討如何避免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