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相姝(臺灣大學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學科教授)
雖然失智(Dementia)帶來的大腦退化現象幾乎是不可逆的,截至目前為止,尚未見有效治療的處方醫藥,但是透過多面向自然療法應對,我們可以預防罹患失智,也可能有助於延緩病程。
聖經講到人的身體漸漸衰敗,我們內在的生命卻日日更新。基督徒的心智因每天被神的能力更新,會不斷地成長(哥林多後書四章16節)。傳道書十二章1-8節講到年邁時身體的老化,其中有類似失智的狀況;然而最終肉體歸於塵土,靈回到賜靈的神,因此信徒的靈性與上帝的溝通不會被失智阻斷。無論信徒在什麼情況,神都知道,祂的慈愛也不改變。
當然,我們也有保養愛惜自己身體的責任。當我們確實珍惜照護腦部,大腦可以是最健康長壽的器官,隨著年齡增長更平安快樂。
認識四種產生失智的疾病
失智是一個標誌或概括名詞,不是單一種特殊的疾病;它表達心智失調,描述腦部功能減弱而出現的一套症狀,包括衰退的記憶、思考、問題解決、語言和感知能力,但是沒有意識程度的改變。失智不是正常的老化,而是因為某些大腦疾病引起的。它是一種漸進的狀況,到達一個病程就很難逆轉。
當大腦神經元受到損傷,退化衰弱而死亡,失去和其它細胞的連結,也無法被其它細胞取代,大腦就不健康,認知功能降低,導致失智,生活功能便受損。所以當更多的腦神經元凋零,腦組織就開始縮小或萎縮。在罹患多年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影像上面可看到大腦皮質萎縮,腦室擴大,海馬迴萎縮等現象。
目前主要有四種產生失智症狀的神經退化疾病。最常見的一種即阿茲海默症,占失智病患總數約70%,病因可能為腦組織構造異常,擾亂神經元功能和連結。第二種是血管性的失智占20%,源自腦細胞無法得到血液供應。第三、額顳葉失智,因為額葉和顳葉的神經元死亡。第四、路易體失智,源於神經元內蛋白質(路易體)的堆積;幻視是這一類型常見的早期症狀。
一般而言,失智會出現三方面的症狀。第一、記憶、思考、語言等能力下降。第二、行為異常,自我管理能力下降。第三、情感/情緒的掌控有問題;個性改變。不過,每位患者表現的症狀並不完全一樣,因與其特定受損腦區相關。
病患大約30%會出現妄想和幻覺;40%到50%出現情緒的症狀,即焦慮、憂鬱、躁症等。個性的改變也常發生。
失智症可能早在患者出現症狀20年前,大腦即開始產生病變。所以早期注意到病人異常的徵兆很重要。如此可以提早介入並加以預防,因為我們的身體確實有很大的潛力能夠自我治癒和再生。
失智症七期,自我覺察不可少
第一期:腦功能正常。
第二期:非常輕微的認知下降。偶爾會忘記一些熟悉的字,與每天東西擺放的位置。這些也可能是年紀相關的正常老化現象。
第三期:早期失智。忘記最近聽到的名字或剛才讀到的東西,此即短期記憶下降。安排計畫好像也有困難。
第四期:中度的退化。忘記最近的事;進行簡單的數學計算產生問題;付帳單和處理一些工作有困難。
第五期:中度到嚴重間的退化。無法回憶一些基本的資料,比如自己的住址、電話號碼、時間、日期及季節。穿衣時有困難選擇要穿哪件衣服。
第六期:嚴重退化。忘記自己最親近的人的名字。會在外面漫遊並迷路;穿衣和進食需要協助;也會有一些個性上的改變或失調。
第七期:末期失智。非常嚴重退化。幾乎完全脫離現實,沒有反應,言語是散漫而無意義的;沒有自我覺察;無法吞嚥食物。
與失智相較,正常的老化則是偶爾做了一個不好的決定;忘了付一次的帳單;忘記今天是哪一天,但是可以用其它方式記起來;偶爾忘記一些事情;有時講話會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字眼。
失智的發生機率隨年紀增長而增加。民國110年12月底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長者病患計300,842人,佔7.64%,也就是約每13人有1位患者;80歲以上長者則約每5人有1位。
引發失智的風險因素很多,包含個人健康情況、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和環境都會產生影響。例如,缺乏使用大腦、聽力喪失、腦部受傷、高血壓、體重過重(BMI>30)、第二型糖尿病、飲酒過量、吸菸,還有憂鬱、社交隔離、久坐不動、環境空污等。這些因素中有一種或更多,便可能導致神經退化疾病出現心智失調。
如何逆轉衰弱的大腦?
換句話說,缺乏用腦、高血壓、社交隔離、久坐不動、第二型糖尿病、營養不足、吸菸、過度壓力等的風險因子,會剝奪神經元健康,使其功能與聯結不良,變得衰弱、容易產生退化的現象。
當細胞構造的異常首先出現,導致細胞的能量與訊息傳遞下降;如此便降低腦部的持久力及活性,於是開始早期的退化,並且退化會逐漸加重。所以在盡早期就介入,應可藉著神經塑性反轉。
大腦的持久力減弱,表現出來就是注意力的時間變短,腦力疲勞和生活品質降低。當一個人出現不好的身體姿勢,並且活動力減少的時候,也代表腦功能變弱──因此,早期的認知下降,可能出現手部抽搐和顫抖,手寫的字體變得越來越小,嗅覺不好,睡眠品質下降,駝背,走路時上臂沒有擺動等。
腦部維持正常功能需要養分,並被刺激和活化。腦部90%的刺激訊息源於身體的活動;若是不動,血流速度下降,養分也會下降,所以要增加用腦的機會,提高大腦的活動。要規律地做體能和平衡協調的運動,也要學習新知,持續地學習。如此大腦細胞處在活躍的狀態就不會衰弱──若不使用它,就會失去它。
「淘汰飲食」改善長期神經發炎
另外一個重要的退化機制是神經的長期發炎,風險因子有腦傷、酒精、糖尿病、吸菸、空汙、高壓力、毒素、不良飲食、腸胃道不健康等。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的時候,在腦組織裡有一些免疫小膠細胞(Microglia)被活化。
如果風險因子沒有除去,小膠細胞就繼續處於活化的狀態,干擾神經元功能。欲降低長期神經發炎,可以嘗試淘汰飲食,與採用低碳水化合物/較高脂肪等真正的食物。
「淘汰飲食」指的是減少或調降醣類,和其它引起發炎食物的攝取。要限制加工碳水化合物的進食,例如糖、穀物、基因改造的玉米、黃豆,及其它高度加工處理過的碳水化合物。又要除掉食物內的神經毒素,即人工香料、色素、甜味劑(糖精,阿斯巴甜或稱代糖)、味素、香草精等;並且要避免水、空氣、工作及家庭環境中的毒素,水銀與其它重金屬。
採用低碳水/高脂肪食物,要加入適量健康的油類及脂肪,因為腦含高脂肪成分,也會用脂肪當作燃料,可選擇橄欖油、椰子油、魚油(Omega-3脂肪酸)、酪梨、種籽、亞麻仁子等。正常神經元用葡萄糖做燃料,但阿茲海默症的腦細胞減少了葡萄糖攝入;椰子油含中鏈脂肪酸,可做為腦能量來源。
再者,要矯正維生素、礦物質與營養成分的缺失,經由使用新鮮天然的蔬菜、水果、肉蛋豆類和益生菌等優質食補物。又補充水分達到細胞層次的健康,並且排毒,腦部就有好的功能。
喜樂的心能修復神經系統
上述消除多種風險因子的共同方法是,多學習,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並且改善飲食。對於聽力不良,則要增加其它體能活動。要戒掉飲酒過度和吸菸的習慣。若有第二型糖尿病,則要善加控制好血糖。降低高壓力方面,除了上述方法外,可以透過每天默想祈禱,以增加神經生長素與快樂神經傳遞物質。還要有激發感情的社交生活,避免孤立。如果個人有強烈動機,信心強,就有很大的潛力修復神經系統。
總結以上預防失智的方式,首先要更認識/經歷上帝的慈愛與能力,信心被堅固,並選擇感恩、樂觀心態,成為主動關心人的幫助者,也會有親友與團契支持。再來,從飲食多補腦,每天選用天然、健康、不多加工的食材,並平衡營養素。
接著,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不斷學習,達到多用腦。最後,好的睡眠能夠修復腦細胞,也是預防失智的重點。其它須留意的,如荷爾蒙含量與服藥狀況等。
詩篇七十三篇26節告訴我們:「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上帝是我心裏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父神永不忘記我們,即使我們的身體衰退,包括腦組織,然而祂是我們的心智的力量和福分,我們就有奪不去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