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擁有154年歷史的台南左鎮長老教會,今年延續去年的舊圍牆新彩繪工程,呈現信仰文化結合藝術創作之美;不僅美化教會周遭街景、環境,還引導民眾了解教會的故事,成為另類的社區亮點。
左鎮長老教會鄭逸新牧師受訪時說,參與創作的團隊為南臺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老師童鼎鈞與賴孟玲一同率領的50位師生。教會的擋土牆在25年前建好後,一直都是水泥面,沒有太多裝飾,因著不少學校搭配政府計畫,開始投入地方創生,讓這片圍牆有了全新樣貌。
上、下兩層圍牆共呈現25幅畫作
教會圍牆共分成上、下兩層,去年南臺科大師生以「上帝關了一扇門,必會為你另開一扇窗」為創作主題,藉著學生的創意進行圖像轉譯,為下層圍牆設計出12幅彩繪,從耶穌降生傳福音,到受難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為人們帶來希望,傳揚基督的愛等圖象,以及左鎮教會的風景。
今年,開始上層的13幅彩繪,甫於3月23日完成;過程中鄭逸新牧師,和從小在教會長大,如今在左鎮國小擔任老師的左鎮長老教會穆崑郎執事,與南臺科大團隊持續溝通後定稿,以宣教歷史、左鎮教會在地歷史為藍圖,繪製出早期居民接觸基督信仰的經歷,讓社區居民和外地遊客,都能更認識左鎮長老教會。
訴說居民領受信仰、建造教會經過
上層圍牆主題從「馬雅各醫生在山間傳道」為始,用類似哥德式教堂的彩繪玻璃風格呈現1869年時,馬雅各醫生在高雄內門木柵行醫宣教,住在左鎮拔馬村的居民因病痛前往木柵接受醫治後領悟真理,並邀請馬雅各醫生前來領人信主的場景。
壁畫接著描繪「初代信徒求道」、「同心合力建造教堂」,及「聯合聘請牧師」等左鎮長老教會建堂歷史。鄭逸新牧師表示,在左鎮未設教會前,環境便利性不高,也缺乏牧師,使居民需要結伴夜持火把、步行深坑山谷,遠赴高雄木柵長老教會(現高雄市內門區)做禮拜。
當時每逢守聖餐和洗禮儀式時,居民更需攜帶燒甘藷、鍋子等伙食和工具,以及一隻鴿子,經過三天二夜的趕路,到高雄旗後教會聚會,抵達後他們將鴿子放飛回左鎮,告訴留守在家中的人,他們已經平安抵達。
後來,會友自立自勉克服困難,用土漿做成土塊砌成牆壁,並利用溪流和木筏將募款購買的福州杉材,從安平港運回左鎮,男女老少一起辛苦建立禮拜堂。直到1898年,與太平境、岡子林、木柵,柑仔林等長老教會聯合聘請劉俊臣牧師為巡迴牧師,會友、長老和執事常以八音(鼓吹陣)迎接劉牧師。這些歷史也都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
特別呈現歷史事件記憶與西拉雅文化
最讓鄭逸新牧師印象深刻的畫作,是闡述噍吧哖事件的壁畫。左鎮一帶過去也屬於平埔族西拉雅族的主要分布地。1911年時,日本人占領台灣引起人民抗暴,不良分子造謠信徒聚會結黨造反,遍地戒嚴,連帶影響了左鎮的居民。鄭牧師說:「教會的長輩曾經分享,他們小時候親身經歷大砲攻擊的記憶。」
感恩的是,當時左鎮居民幸得上帝恩典感化日本警察,上書陳情信徒皆是善良人民,獲准以教會附近東邊溪為戒嚴線,因此更多人聽信得救、信仰基督教。
現在的左鎮長老教會禮拜堂屬第五代建築,落成於1999年。幸運的是,文史資料仍保存了前幾代教會建築的照片,因此學生參考照片後,將每一代、不同時期的會堂,以象徵上帝光芒的黃色為基調繪製出來。
教會園區中曾經設有的拔馬平埔文化館和羅來受紀念館,為最後一幅壁畫的主題。當時拔馬平埔文化館收藏著平埔族文物、教會史料和各式農具;不過因古物及設備保存不易,建物也較久遠,所以拆除重建,於2016年時,改建為綜合大樓,重整展示空間保存文物。
繽紛壁畫讓哥德式教堂建築更加醒目
教會禮拜堂建築的設計,則追求西洋樣式的表現。左鎮長老教會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從遠處就能看見的高聳鐘樓,上方為立有十字架的尖塔,創造出特殊的天際線,顯示了與一般建築不同的風貌。
而在建築的立面上,以圓拱和尖拱兩種形式的窗戶構成,皆為西洋歷史建築常用的設計概念,尤其是哥德式比例狹長的尖拱窗,使建築看起來更為高聳;視覺重心的圓形玻璃窗,則是傳統教堂玫瑰窗的簡化版。
這次教會重新美化,更營造出歷史意境,鄭逸新牧師熱情地邀請大家到左鎮時,可以透過這些美麗的畫作認識教會宣教歷史,也能藉著了解平埔族文化、西拉雅正名運動,看見在地歷史如何譜出西拉雅族的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