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台北報導】AI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進步,但也引發AI凌駕人類的末日災難想像,學者在台神與華神合辦的「上帝與世界」研討會建議,基督徒可更積極參與AI的發展,例如善用溝通協調型AI模型來幫助人群,回應時代與人心的需求。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台灣神學院研究部、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上帝與世界」(God and the World)研討會,3月25日在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舉行,以「AI世代的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 in the Age of AI)為主題,邀請神學院教授及國內外大學基督徒學者跨科際對話。
AI世界需要基督信仰及語言更新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蔡慈倫校長表示,AI對神學帶來挑戰,如何在AI或AGI(通用人工智慧)的影響下,理解我們具有上帝的形像、是上帝的兒女?此外,AI 衝擊神學教育,運用AI就能寫出具水準的講章,也有神學生使用AI寫論文卻無法判斷資料正確及好壞。
蔡慈倫說,「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參哥林多後書三章6節),耶穌也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參約翰福音六章63節),沒有一個時代比現在更需要基督信仰及語言更新。語言更新不是創造新的字彙,而是對字句的理解,以及了解字句訊息的時代意義。AI世界需要一套更新過的語言,讓人們從中發現基督教語言的震撼,經歷精意叫人活的大能。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戴繼宗院長也透過錄影表示,AI與基督信仰及服事的關係是公共神學重要的議題,就如歷代志上十二章提到以薩迦支派通達時務,並且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的,期盼在AI議題上,我們都通達時務並知道當如何行,認識AI帶來的挑戰與契機,也了解從信仰角度如何善用AI科技。
AI時代公共危機 不再有「公共」
台神助理教授梁越美發表「AI時代的理性與群體形塑──如何再塑AI時代的公共性」專題時指出,AI時代的公共危機,就是不再有「公共」了;因為保持距離是構成公共領域的基本要件,但數位溝通讓公私界線消失了。
就如韓裔德國學者韓炳哲(Byung-Chul Han)指出,數位化看似讓人們能暢通無阻的連結,但人們卻因此容易避開「陌生者」和「他者」,只會常與「同者」或能被同化者往來。
人們缺乏公共空間來處理未知與陌生,就容易對陌生人排擠;因此AI數位時代,人們不再有面對異己的空間和能力,假消息、網路暴力和同溫層成為難以解決的公共危機。
梁越美說,要重塑群體的公共性,就要讓主體間會遇。以講道和神學教育為例,就是不將講道當作取得資訊的管道,而是為了建立關係;講道是人與上帝之道的主體間會遇,與上帝建立關係;而講者與聽者也建立主體間會遇,講者不把聽者當成聽命行事的被動員者,聽者也不把講者當成資訊供應者,而是彼此同行。
梁越美說,這種重視主體間會遇的講道,允許主體在人與神、人與人的關係中仍保有差異,就創造出一個能接納異己的空間、形塑出具有公共性的群體。在價值崩塌的數位時代,神學教育可對群體公共性產生貢獻,重建凝聚群體的共同價值。
以盼望神學回應AI末世
清大物理系教授、諮商中心主任、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道維,發表「AI末世論?從盼望神學看AI公共化與教會的角色」專題時指出,AI時代的迅速發展,開始有人擔心AI掌管人類的末日災難電影情節真實上演。
這種「AI末世」大致包括產業失衡、控制失調、資訊混亂、隱私偏見、監控人權等5方面。他認為教會界可以用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盼望神學」來積極回應。
王道維說,盼望神學強調從未來必然來臨的國度盼望,來影響現今人們對上帝的認識和對世界的理解;基督徒要回應當下的挑戰,以盼望來改變人們的生活和社會。因此基督徒可以用更為積極的態度參與AI的發展,使AI展現出正面與善良的應用,推動「AI公共化」,帶出上帝恩典與盼望。
王道維建議教會界可以參與的,像是「溝通協調型」AI。例如他最近主導開發的AI輔助親權裁判預測系統,以台灣各地方法院家事法庭相關裁判書為資料來源,經過法律團隊訓練AI模型,可以藉由家事調解員的協助使用,讓有親權爭議的父母雙方,根據AI預測孩子監護權歸屬裁判,提早作好準備,積極庭外和解,減少訴訟。
王道維建議,教會界應積極提升AI素養、鼓勵使用、創新發想更多應用,也積極參與政策發聲管道,並要挑戰傳統,反思信仰生活徒具形式的部分。
發展神學GPT模型 確保資訊合乎信仰
王道維說,教會在AI末世扮演特殊且重要的角色:協助政府、社會與各族群間做好更多溝通與對話。基督徒的大使命需要更積極影響文化、參與公共議題。無須盲目擔憂AI末世,反而可以更積極地回應上帝。
華神資訊中心主任蒲正寧以「等待就是落後!啟動AI時代的神學教育」專題指出,整合AI科技與神學教育已刻不容緩。建議神學院可以制定生成式AI的規範與指引、慎選工具和平台、加強師生AI素養培訓、鼓勵神學生把AI帶進教會、對AI工具進行監測和評估。
他也建議,基督教界應該發展神學GPT模型,由神學院學者與教牧工作者共同建立,確保所提供的資訊符合正統基督教信仰與教義,讓信徒在尋求信仰相關的知識與指引時,能夠得到符合信仰的回答。
台大共同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張毅民發表「AI與宗教:神聖界線的僭越與重建」專題指出,AI的發展模糊了人與工具、自然與人造物的界線,AI宗教師還成為某些人信仰的對象,但AI的演算法卻變成新的神聖界線,不受審查與質疑。
張毅民認為,宗教界與宗教學界應提出關懷:誰有控制數位科技及人工智慧的權力?AI如何影響及形塑人們的信仰及宗教生活?在公共化主題上,教會界應協助人類社會評估AI科技的未來方向;教會界應擔任如亞伯拉罕先知般的角色,對科技、政治或經濟掌權者,以信仰的價值觀及智慧,提出符合人類整體公共利益看法與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