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4 基督教論壇報 / 國際新聞

巴哈的《約翰受難曲》 迎來300週年紀念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編譯余友梅 追蹤
巴哈及由其簽名的《約翰受難曲》歌譜的第一頁。(圖/Wikimedia)
聖經是宗教改革的核心,也是巴哈作品的基礎。他的主要目的是生動傳達基督的生活和服事。巴哈的成功使得他後來被稱為「第五位福音宣教士」,他的作品被稱為「第五部福音書」。

【編譯余友梅/報導】1724年4月7日耶穌受難日傍晚,被後世尊為「音樂之父」的巴哈(J. S. Bach 或 Johann Sebastian Bach,或譯「巴赫」)終於在聖尼可拉大教堂(St. Nikolaikirche),表演完他那充滿神學智性的《約翰受難曲》(Johannes-Passion,BWV 245)的首演。在大功告成後,他感到如釋重負。

巴哈可能完全沒想到,這齣《約翰受難曲》在300年後仍在傳唱!尤其是每年大齋期在世界各地演出不輟 。

僅在前一年(1723年),巴哈才被任命為萊比錫聖多馬教堂(Thomaskirche)音樂指揮。此前,他在安哈特科坦為了利奧波德親王(Prince Leopold of Anhalt-Köthen)擔任宮廷樂長;但因為該王室家族對音樂不感興趣,加上科坦軍費吃緊,於是巴哈另尋出路。

1722年,萊比錫聖多馬教堂的音樂指揮約翰.庫瑙(Johann Kuhnau)在擔任該職務21年後逝世,市議會討論繼任人選時,首先想到的是另一位著名音樂家喬治.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lip Telemann);然而,由於一些實際分歧,泰勒曼最終拒絕,稍後巴哈應徵時,競爭者有四人, 最後巴哈雀屏中選。

身為音樂指揮,巴哈負責萊比錫四間教堂的敬拜音樂,他還領導了該市的音樂學校;事實上,該學校位於馬丁路德開始作為見習修士的建築內。

聖多馬教堂前的巴哈雕像。(圖/Wikimedia)

音樂作品掌握馬丁路德神學精髓
巴哈應該很快就明白了泰勒曼拒絕這份工作的原因。他的任務非常艱鉅,但努力與報酬不成正比。音樂學校是一所慈善學校,招收的大都是萊比錫最貧困的男孩,巴哈努力支援孩子們的教育,教他們唱歌和音樂;但他還要負責為唱詩班創作清唱劇,供每個主日崇拜時演唱。若是在聖誕節或復活節等特殊節日,巴哈會寫出完整的清唱劇。

正因為在萊比錫,巴哈的音樂創作得以蓬勃發展。巴哈一直忠於這項職位直到1750年去世,儘管他經常抱怨他的工作條件。

為每個主日崇拜創造一首新的清唱劇的要求,激勵巴哈尋求上帝和祂的話語, 《約翰受難曲》是他付出後的最佳成果之一。《舉目雜誌》作者王星然在「導聆《約翰受難曲》」一文指出,「因為巴哈在萊比錫的工作,包括教授路德會信仰教理問答,因此他的音樂創作能精確地掌握馬丁路德的神學精髓。」

受難曲僅《馬太》和《約翰》流傳於世
巴哈共寫過五首受難曲,完整流傳下來的只有《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但後者的精彩程度並不遜於前者。《約翰受難曲》的規模較《馬太受難曲》小巧精緻,由一組樂團、四個聲部的合唱團與獨唱家組成,是巴哈在擔任萊比錫教堂音樂指揮第一年內創作的。

王星然指出,「巴哈藉著《馬太受難曲》帶領我們深度思索基督受難的意義;《約翰受難曲》的基調則是基督賜予的終末盼望,更多基督神性的著墨。他用音樂帶領會眾默想、禱告、頌讚;會眾不是如今日音樂會上的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全程參與者。」

《約翰受難曲》首演的準備工作充滿挑戰。演出最早是計劃在該市的主教堂聖多馬教堂舉行;然而由於一些突發事件,演出不得不改到聖尼可拉大教堂。

有趣的是,兩個世紀前,萊比錫首次路德會禮拜也是在這座教堂舉行,使得這座教堂又成為另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創作受難曲的目的是什麼

《約翰受難曲》旨在以音樂形式,根據約翰福音十八章18-19節呈現耶穌受難前最後幾個小時的聖經記載;全曲分為兩部分,大小68段,1-20為第一部分,21-68為第二部分,中間是牧師講道全曲中的宣敘調(詠唱聖經經文)是由男高音演唱、風琴伴奏。個人如耶穌所說的話,由男低音延長,也是風琴伴奏的宣敘調。群眾的話語則有合唱團演唱、樂隊伴奏。

北歐真理與轉化組織(Truth and Transformation Nordic)董事會主席塞德里克‧普拉森蒂諾(Cédric Placentino)在《CNE新聞》為文指出,當其他德國作曲家在國外尋找音樂靈感時,巴哈將德國音樂傳統與外國音樂風格結合,他的作品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旋律和音調及更豐富的表達方式,同時加深了德國新教音樂的虔誠特質。

基督教信仰是創作最關鍵完素
自1723年被任命為樂長以來,巴哈創作了許多清唱劇;他的音樂創作最關鍵的元素是新教信仰,馬丁路德早在200年前就在這些地區引發了宗教改革。在巴哈時代,幾乎整個萊比錫都是新教徒。

普拉森蒂諾說:「聖經是宗教改革的核心,也是巴哈作品的基礎。他的主要目的是生動地傳達基督的生活和服事。」巴哈的成功使得他後來被稱為「第五位福音宣教士」,他的作品被稱為「第五部福音書」。

巴哈在音樂領域留下了不朽的遺產。然而,所創作的受難曲在他去世後被遺忘了大約一個世紀,直到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重新發現了它們。

普拉森蒂諾說,由於巴哈的合唱團素質不佳,他可能從未按照他想像的方式聽到他的音樂。但是到今天,整整3個世紀後,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最好的歌手和音樂家演奏。最重要的是,福音透過他的音樂,在最好的音樂會上傳揚!(資料來源:CNE News)

相關新聞:

【一首聖樂一篇道】「馬來西亞巴赫節」推廣聖樂不遺餘力 以音樂會、紀錄片、書籍會巴赫 創辦人走出憂鬱願凡事交託

復活節怎能沒有《馬太受難曲》? 歐洲年輕人開始熱衷於巴哈這部清唱劇

【尋覓神劇樂章中的靈性詠嘆】細思韓德爾、巴哈等神劇作曲家在音符間譜寫的靈修筆記(導聆人:陳錦祥)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