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目前台灣總共有超過10萬名國際學生,他們大多來自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家,他們離開家鄉來到陌生的台灣求學、尋求未來新的發展。當萬國、萬邦、萬族都來到我們面前,我們要如何接待?
大我使命動員協會與高雄武昌教會於4月13日聯合舉行首場「國際生接待關懷事工座談會」,邀請多年投入關照國際學生和新住民的老師、教會牧者和同工分享接待與輔導的經驗,讓眾教會對如何加入跨文化宣教與接待的服事更有方向和負擔。
大我使命動員協會成立以來致力於動員基督的教會、連結機構與個人,邀請、訓練、栽培、鼓勵來自多元背景的跨領域、不同年齡層與地區的基督徒,一同回應宣教的使命。
大我使命動員協會執行長彭書睿在聚會一開始,便邀請武昌教會主任牧師郭俊豪牧師帶領眾人一起為拓展國度眼光、看見身邊外籍朋友的需要禱告,期待能將連結服事外籍生的群體、資源做整合,彼此在座談會上交流、聯繫,讓接待國際生的服事可以變得更堅固、多元。
國際生也需要被關懷
樹德家商訓育組蘇峯儀老師首先分享目前高職教職員與國際生的分佈現況。她表示,目前以樹德家商為例,校內有大約400名國際學生,約佔全校一成;高雄目前也還有近6所高職學校有招收僑生就讀。
有趣的是,蘇峯儀老師發現僑生在校內舉辦活動比台灣學生更為頻繁,從文化參訪、節日慶祝、語言學習,到生活適應課程等,僑生們都有很緊密的關係和互動。平時不定期會有其他宗教團體會到學校裡面以志願服務的形式關懷學生,這讓作為基督徒的蘇峯儀老師不禁思想:「基督徒是不是也可以做些什麼?」
她坦言,僑生在台灣生活其實很常因為語言不流利的緣故,導致適應生活、學習華語會需要不少時間,此外,還有些人會在放學後去打工。因此,如果教會可以和學校配搭,了解學校目前在幫助國際生的事務上有什麼輔導、物資的需要,接著以社團時間或課內時間來對國際生做關懷,都會是學校教學端很大的助力。
有些僑生其實原本就是基督徒,只是來到台灣後不知道可以透過什麼管道找到教會,所以這時若教會和學校有合作,就能更快地幫助學生媒合、轉介到附近教會聚會。不過她也提醒,因為也有不少從東南亞國家來台的僑生是來自穆斯林背景,當然教會會希望能邀請學生們一起到教會,但這時態度如果過於積極,可能反會引起學生們的無助和反彈心理,因此教會與學校配搭時,在切入關懷上也會需要特別留意這點。
連結教會與學校彼此幫補
高雄印尼之友協會理事、高苑科技大學副教授孫鳳吟老師則分享一開始會接觸到國際學生的經歷,以及她一路走來在關懷國際生的工作上所看見的感動。孫老師起出較多是以語言交換的方式和越南學生有所接觸,後來因為多接觸到印尼的國際生,且學生們提到希望能成立校內印尼團契,因此開始和學校鄰近的路竹長老教會配搭,再多和高雄印尼之友協會連結,於是開始了一連串關懷與牧養的服事。
目前仍是從捐贈物資、舉辦活動等方式來關懷國際生的需要,同時孫老師也設計了「圓夢家計畫」課程,幫助國際生可以做生涯規劃、敢於夢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很坦誠透露自己所遇到的困難,以及過去在原生家庭中的經歷,如此一來她更知道該如何幫助這群孩子,也和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過去曾任職於中信科技大學(前遠東科技大學)國際交流中心的大我使命動員協會張光信傳道說,來台灣的國際生中,其實也不乏有來自基督教家庭的學生到台灣讀書後,重新認識教會與信仰的不同面貌,因此更信靠耶穌。現在雖然張傳道已不在學校端關懷國際生,但仍然持續努力做接觸、訪談與連結工作,希望能幫助教會和學校彼此連結。
張傳道更鼓勵:「如果一個教會可以專注關心一間學校的其中一國的學生,眾人的力量結合起來就會非常堅固,也會有很多服事可以投入,這部分是教會在宣教事工上很值得重視的領域。」
讓教會成為國際生在台灣的家
在武昌教會投入國際事工服事,與雙語堂崇拜的歐伯禮牧師表示,武昌教會的國際事工源於兩位來自印度的大學生,他們在來到台灣之前就已經知道武昌教會,並且在網站上看見聚會時間資訊就主動前來。後來國際事工開始發展,武昌教會開始牧養來自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等學校的學生。另因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已經有比較整全的國際生輔助制度,因此他們相對以配搭的方式,來協助學校關懷國際生。
歐伯禮牧師指出,因爲國立中山大學附近還有一間「灣Hope教會」,對需要依賴大眾運輸工具或步行行動的國際學生來說,在該教會會是相對鄰近、方便的選擇,因此武昌教會、灣Hope教會和中山大學就連結成三角網絡,讓有英文聚會需求的國際生能到武昌教會聚會,中文聚會則可留在灣Hope教會,他們也能定期一起到團契中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
「做外籍事工很不容易,因為國際學生來來去去,每個人的背景和未來方向更是各不相同,因此武昌教會的目標就是希望能讓教會成為他們在台灣的家,藉著活動讓外籍生聚集在一起,也鼓勵他們親自在主日聚會上服事,建造自己的家」,歐伯禮牧師說道。
而談到國際學生回國後的關懷與跟進,歐伯禮牧師表示,武昌教會的作法就是盡力和這些回國的學生保持聯繫,並且會幫忙介紹他們到現在所在地附近的教會;或是他們回家鄉後,留意他們是否回到原教會。另外若是來自伊斯蘭家庭的學生,回到家中可能會面臨家人親友之間的關係壓力,這時教會也會持續為他們守望、禱告和適時表達關心。
宣教路上不孤單
重視南島宣教的高雄靈糧堂,目前也有成立印尼團契。目前在高雄靈糧堂印尼團契實習的神學生陳瑛淑姊妹說,高雄靈糧堂的印尼團契自2015年開始發展,過程中除了顧問牧師駱世雄牧師、主任牧師羅邦明牧師和師母成全、牧養外,高雄印尼之友協會也多次差派宣教士來到團契中間分享、投入服事。
現在,他們除了穩定參加聚會外,也積極運用探訪的方式接觸更多印尼的新住民朋友,即使其中幾位關懷夥伴尚未成為基督徒,但他們仍然不吝嗇地分享資源和愛給他們,持續跟這些新朋友建立關係。
陳瑛淑姊妹相信,讓宣教成為我們的生活,並讓每個人知道,即使我們之間有不同,但神依然是非常愛他們的,就是跨文化宣教最核心的意念。
最後,高雄印尼之友協會蔡維信執行長分享協會多年來關心國際學生的經驗,以及他們如何找到管道與學校端合作的方式。同樣是從課程授課協助、新生訓練等方式切入,但是透過關係連結,有了很多可以幫助國際生連結在地生活的機會,更幫助他們建造品格,成為一起幫助在台灣新住民適應生活、彼此造就的生力軍。
雖然此次座談會是首次舉行,但是可以看見教會間對於接觸國際學生與新住民的負擔開始更加堅固,也更期待可以將福音傳進他們的生命中,彼此在交誼中分享各自的事工領域,期待接下來可以彼此合作,讓跨文化宣教做起來不再感到孤獨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