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涵 / 採訪報導
「脫離手機成癮的最佳解方不是戒斷,而是讓孩子回到現實生活中,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台灣幸福生命教育發展協會陳景彬老師在「滑世代教養練功坊」講座中提到,現今世代很難不使用網路與手機,尤其在2010年之後出生的「α世代」,從小就開始接觸手機與平板,在公園嘻笑奔跑的場景已逐漸從他們的童年生活淡出,股掌中會閃閃發亮的螢幕,才是他們最熟悉的遊樂場!
因此,避免孩子對手機成癮的關鍵,並不是控制孩子減少使用手機的表面行為而已,最重要的問題必須回歸到內在層面的靈魂拷問:「我們的孩子在真實世界中有歸屬感、成就感嗎?」
不能不防的手遊設計目標:攻掠孩子的情感需求 讓人成癮
不管多棒的視覺呈現與聲光效果,看久了還是會膩,所以科技公司從來不以此為目標去設計遊戲、社群及商品;他們最終的核心目標是要讓人成癮,使人養成習慣後無法拒絕他們的邀請。
陳景彬說,以孩子的需求來看,「歸屬感」和「成就感」是他們在成長階段中最重要的!廠商正是掌握此心理需求,替孩子打造一個能夠輕易取得肯定、找到同伴的樂園。遊戲破關後得到的寶物與社群中的愛心數,正是孩子獲取成就感的途徑;而公會、組隊玩遊戲、社團交友聊天帶給孩子的就是現實生活中缺少的歸屬感!
對一件事物上癮往往需要時間的累積,而最容易上癮的方式,就是先讓你養成「天天都要去做的習慣」。遊戲程式宣稱只要連續上線30天就免費送獎勵、稀有寶物,這跟一些購物網站說每天簽到就送打折券、購物幣同一邏輯,目的就是要吸引人主動天天登入報到,使人養成習慣,讓「癮」在心中扎根!「只要一秒滑進手機世界裡,我就有好朋友,我就能被肯定!」試想這樣美好的虛擬世界,純真的孩子們如何抗拒的了呢?
守護孩子 管控網路外,更要用愛餵飽他
手機上癮只是其中一項問題,還有「隱藏的破口」在吞噬孩子!當孩子長時間停留在網路世界,他們更將面臨專注力下降、網路交友性犯罪及網路霸凌等風險。根據統計指出,2022年新型態兒少性剝削達1963件,12~18歲佔88%,而未滿12歲的比例更達12%之多。這些僅是有被揭露的統計數據,實際上還有更多無助的孩子正獨自面對這些傷害,不敢跟家人說。
因此,面對驚濤駭浪的網路世界,家長除了要成為孩子使用網路習慣的護城河之外,更要懂得以身作則把愛的關係更多建立在真實世界中,讓孩子多多連結於家庭關係,正如手機需要充電一樣,孩子也需要常常充飽父母的愛!
家長不用傷腦筋! 4撇步,帶領孩子正確使用手機
家長又該如何帶領孩子,正確使用手機呢?4個小撇步提供參考。
一、手機如何使用? 請先約法三章
家長給孩子使用手機的時候要約法三章,傳遞正確使用手機的觀念,讓孩子知道他們擁有的是手機的「使用權」,並非「所有權」。所以使用手機的時間、使用的目的跟場合,都要事先進行教導和溝通。
二、除了玩手機 不知道要幹嘛! 引導孩子做更有趣的事
除了約定手機的使用時間之外,也要約定使用完手機之後要去做什麼。例如,請孩子思考用完手機之後要去運動還是畫畫,避免孩子不看手機之後,反而不知道要做什麼而覺得無趣,導致孩子更想要透過滑手機來打發無聊的時間。家長要積極引導孩子有能力去做有興趣的事,幫孩子找到人生這個遊戲的樂趣!
三、參與孩子的虛擬世界 與他的心相連
家長要帶著好奇心了解孩子手機裡的世界。當孩子在手機的虛擬世界中擁有成就感時候,家長們不要急著否定,試著以接納方式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敞開孩子的心。例如:當孩子狼吞虎嚥把飯吃完,急著要去玩遊戲的時候,這時父母可以說:「看你遊戲玩得很厲害!(肯定孩子給予成就感)你下次玩給我看好不好?(主動了解孩子在玩什麼)不過爸爸建議你,下次先好好吃完飯再玩好嗎?這樣爸爸才可以一起看你怎麼玩呀!(讓孩子有時間吃飽飯再去玩遊戲)。」
四、訂出全家「玩手機」和「不玩手機日」
訂出「全家不玩手機日」和「全家一起玩手機日」。不玩手機的那一天,家人可以一起進行有趣的戶外活動,並且一起享用大餐,告訴孩子建立心靈的交流,增進家庭關係的行為,很值得慶祝。反向操作的話,則是約定一個時間全家一起玩手機遊戲,家長可以善用手機遊戲與孩子產生連結,並且讓孩子在這一天養成對家人主動分享手機裡的遊戲或動漫的習慣,讓他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分享的出口,獲得歸屬感與成就感。
手機不收費,卻收了我們的人生 誰才是生命的主人?!
「手機不收費,但它收的是我們的人生!」陳景彬老師提到,手機是為我們創造便利生活的工具,但是當我們花費大量時間不斷拿起手機查看、被通知提醒你該回訊息了、滑手機完才能安心睡覺的時候,試問究竟手機跟人誰才是「真正的主人」?!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親密的對象就是家庭裡的人,孩子使用手機的價值觀奠基於父母使用手機的態度,因此唯有家長先以身作則放下手機,選擇擁抱跟孩子的關係時,孩子才可能被現實世界的愛所吸引,不再做手機的奴僕,成為善用手機的主人! (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