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台北報導】近期多起食安事件再次引發國人重視食安呼聲,衛福部食藥署指出,台灣食品中毒的病因物質,近9年來都是諾羅病毒居首,而諾羅傳播力強,且無法用酒精或乾洗手消滅,必須遵循「不生食、不生飲、勤洗手、要消毒」4原則,妥為預防。
邦克列酸中毒案引起社會震驚,而接連不斷傳出大型或連鎖品牌餐廳食品中毒案,更讓大眾對食安格外重視。近期幾項食品中毒案在病患檢體檢驗出諾羅病毒,食藥署因此呼籲消費者及餐飲業者注意預防。
近9年食品中毒病因物質 諾羅病毒最多
根據食藥署歷年食品中毒資料,104年到112年食品中毒案件的病因物質,都以諾羅病毒最多,諾羅病毒引起的食品中毒,112年187件共1,658人、111年137件1,098人、110年113件2,321人,近幾年每年都超過百件。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治醫師許仁毓在食藥署4月24日記者會中表示,諾羅病毒是高度致病率的病毒,每年的高峰期是在冬季到春夏,約從11月到隔年3、4月,但因傳播力極強,只要極少量、不到100個病毒就可以致病,其實可說是全年盛行。
諾羅常見症狀是在感染後1至2天出現噁心、嘔吐、水樣腹瀉,有些人會腹痛、發燒、頭痛、全身痠痛,大多會在1到3天內緩解;由於病毒傳播力很強,在康復後的頭幾天到兩週內仍有傳播能力。
諾羅病毒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染,一是接觸受到汙染的水或食物,例如在汙染的水中培養的貝類、海鮮,或由污染的水源灌溉的蔬菜、水果;另一種則是直接接觸患者的排泄物或嘔吐物,或是患者的細小嘔吐物粒子飄散空中經口腔接觸,或飄散到食物上,或是飄散到桌面上,當觸碰桌面到再觸摸口鼻,都有可能感染。
酒精殺不死 需仔細洗手 不生食生飲
由於諾羅是沒有外殼的病毒,酒精無法殺滅,也沒有特定藥物治療,最好多加預防。
預防措施包括「不生食」,慎選食材來源並徹底加熱,尤其貝類等水產品,具有濃縮病毒能力,若生食來自於受污染水域的水產品,有可能造成食品中毒,勿為追求口感而忽略生食的風險;另外蔬菜水果也要徹底清洗。
還有「不生飲」,避免生飲山泉水;「勤洗手」,如廁後、用餐前,都以肥皂或洗手乳洗手至少20秒;「要消毒」,定期清潔廚房用品,生熟食分開處理。
另外要避免與患者握手、共用餐具、共食;若接觸到感染者及其排泄物、嘔吐物,要消毒環境;感染者的衣物要以熱水加洗衣劑清洗;處理患者嘔吐物、排泄物或患者衣物時,必須戴口罩及手套,處理完也要再次用肥皂洗手。
感染病毒期間,要注意是否有嘔吐、腹瀉造成脫水的情形,老人、小孩尤須留心,多補充水分、電解質,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品,嚴重時需住院治療。
醫師也建議,即使痊癒,48小時內最好避免接觸烹飪中的食品,也暫時不要從事食品工作。
痊癒後48小時內避免接觸食品製作
食藥署表示,許多病例集中在大型餐廳,由於用餐人數多,有可能透過人傳人,也可能由廚工、外場人員引起,無論是消費者或餐飲從業人員,在高峰期都須注意個人衛生,以作為預防。
食藥署已經製作了相關文宣品,並置於官網「防治食品中毒專區」,民眾及業者可下載運用,參考防範。食藥署也提醒餐飲業管理階層,要關心員工健康狀況,多項宣導品如食品中毒防治手冊、餐飲衛生常見Q&A、餐飲業者自主管理手冊、食品從業人員正確洗手步驟等,除中文版本外,另有英文、印尼、菲律賓、越南、泰文等版本,多元文化消費者或業者都可據以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