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5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黃仁勳說成功前先經苦難】蔡維倫牧師:基督徒省思苦難意義 更深經歷神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汪純怡 追蹤

【記者汪純怡/綜合報導】美國晶片大廠輝達(Nvidia)2024第一季財報亮眼,好成績的背後,卻曾經歷痛苦與苦難的磨練;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在演講中談到成功話題時,強調了受苦的重要。台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蔡維倫說,職場人士面對壓力需要得到鼓勵;而從信仰角度,可以更深度及寬廣省思「苦難」議題。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前陣子回到母校史丹福大學,在經濟政策研究院(SIEPR)發表演說,當主持人問到,會給史丹福學生什麼建議來提高他們成功的機會,他提到了「韌性」及「苦難」。

黃仁勳至史丹福大學演講。(圖/SIEPR)

談如何成功?「希望你們經歷苦難」

黃仁勳說自己的一大優勢是期望值很低,他說大多數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都對自己期望很高,這是理所當然,因為他們來自一所偉大的學校,課業名列前茅、能夠支付昂貴學費,能從「這個星球上最好的機構之一」畢業,身邊都是優秀的學子,可說是非常「成功」,自然會有很高的自我期許,但期望值非常高的人,常常韌性很低。

黃仁勳強調,韌性對成功至關重要。他不知道如何教學生們成功,只能說希望痛苦發生在他們身上。

他說他很幸運,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提供了成功的條件,也有很多挫折和痛苦的機會。直到今天,他在公司中仍常以輕鬆的口吻提到「痛苦和苦難」(pain and suffering)這個詞,因為想要精進企業的性格,並成就偉大。

黃仁勳說,偉大的企業非出於智識,而是來自於性格;性格也不是由聰明人形成的,而是由飽經苦難的人所形塑的。

所以如果要他為史丹福大學的學生許願,「我希望你們經歷大量痛苦和苦難」。

蔡維倫牧師。(圖/汪純怡攝影)

年少起經歷磨難 創業遭挫折與羞辱

黃仁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生命中所遇到的磨練、挫折與苦難,包括9歲時,父母將他與哥哥先送至美國讀書,曾因華裔身分在學校遭到霸凌;青少年時期曾在連鎖餐廳當服務生、洗盤子、掃廁所;而30歲創立輝達,到今日市值高居全球第4大,但回首創業路,卻坦言過程艱辛,沒想到會遭遇那麼大的困難、忍受那麼多的痛苦、折磨。

去年在台大畢業典禮上,黃仁勳就提到,曾在輝達經歷非常大的失敗,充滿羞辱和尷尬,公司陷入困境。輝達第一個產品是電腦遊戲的3D顯卡,得到了日本電玩業者SEGA的合約,但經過一年開發,發現架構策略錯誤,並跟Windows完全不相容。

他只好向 SEGA 的執行長坦承無法履行合約,希望SEGA另尋合作夥伴,但又希望SEGA能全額付款,不然輝達就要倒閉。他很難為情地提出要求,沒想到SEGA竟然同意,讓輝達能再撐6個月,打造出 RIVA128顯卡,讓市場驚豔不已,公司也存活下來。

而在2007年,輝達發表了CUDA繪圖處理器架構加速運算,希望加速科學運算、物理模擬、影像處理的應用。但CUDA新增的成本非常高,輝達利潤表現不佳,股東要求專心提高獲利能力,但輝達仍然堅持下去,並努力向全球推廣。2012年,AI研究者發現了 CUDA,AI技術開始大爆發,10年後,AI革命開始,輝達成為全球 AI 開發者的引擎。

他說,這個旅程塑造了輝達的企業性格,為了實現願景必然要忍受痛苦與經歷磨難。

黃仁勳曾就讀美國一所教會開設的寄宿學校,也曾與友人分享聖經人物故事,談及對大衛王的認識等,被認為對聖經有所了解。

牧師:除了成功角度 更從信仰深思

和平教會蔡維倫牧師受訪時說,黃仁勳演講談到成功須經受苦,是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言談中沒有提到信仰,但相信對於職場人士是一種鼓勵,因為職場上每一天都面對壓力,來自升遷、個人業績或公司營運等方面,職場人士無可避免會遇到這些苦難,的確需要堅忍面對,也需要得著激勵。

除了從職場、追求成功的角度來看受苦的意義,可以進一步從信仰角度來省思苦難議題,會有更深刻與寬廣的認識。

蔡維倫牧師說,聖經面對苦難的人物,首先都會想到約伯;又如摩西,上帝要讓他成為能帶領以色列出埃及的人,使他的生命經歷三個階段、每個階段40年的磨練,人生並非一帆風順,最後帶領百姓在曠野,也飽經苦難;還有約瑟,被賣到埃及、下監獄,都是苦難;路得記中的拿俄米,因饑荒去到異地,卻經歷喪夫喪子⋯⋯

新約中的保羅,在哥林多前後書提到他在傳福音過程中面對的苦難,包括生命中的刺,還有他建造的教會挑戰他的權威,還有遭逼迫、受鞭打、遇船難⋯⋯。聖經中處處可見遭遇苦難的例子,而當這些人物遇到苦難,上帝如何帶領?他們如何面對苦難?這都是基督徒可深思的。

為義受迫 為罪受罰 為生受苦

蔡維倫說,面對苦難,人們第一個就會先問「為什麼?」這一直是大哉問,所以約伯記整巻42章中,約伯與他的3個朋友,還有一位年輕人,就不斷討論,反覆思想到底苦難的原因是什麼?

只是上帝回答得簡短,從某個層面來看,上帝好像也沒有真正的回答,而是論述祂創造大自然的奇妙作為,約伯就只有降服。蔡牧師說,從古到今,大家面對苦難,就如約伯記一般,都在問為什麼,但是上帝給答案的方式,其實是以不同層次的方式回答。

蔡牧師說,除了探索受苦原因,人們也很想為苦難分類,一是「為義而受迫」,就是八福中提到為義受逼迫的苦痛;二是「為罪而受罰」,因犯了罪而遭遇苦難;但其實還有很多苦難是人們不知道或不確定,就是「為生而受苦」,生命中就是有一些要去經歷的東西。

不同的信仰在遇到苦難時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民間信仰會想到改名、改運來化解;有的宗教是說要去超越,看破、看空、看開失去及生老病死等苦難,就覺得苦難就不再是苦難了。

面對苦難知主掌管明天 效法耶穌

但基督信仰不是像民間信仰或其他宗教這樣,蔡牧師說,我們面對苦難的出路,是耶穌。「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耶穌要我們相信他,因為他也面對苦難;耶穌道成肉身來到這個世界,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聖經也說我們要效法耶穌,他知道我們在世上的受苦,他要陪伴我們經歷、通過這些苦難,這是我們的信仰的眼光。

對於受苦與成功的關聯,蔡牧師說,的確有的人經過受苦,或是忍耐苦難以後得到成功的果實;約瑟經過苦難後,人生大放光彩,約伯也從苦境轉回,保羅、摩西成就大事,但也有一些先知像耶利米,在受苦過程中得到神賜盼望,但也一直經歷苦難,說王所不喜歡聽的話,多次被打被囚禁,被稱為「流淚的先知」。

以在生活中受苦的例子來說,蔡牧師說,國中會考前陣子剛落幕,對於台灣的學生來說,面對考試也彷彿是個苦難,需要持續努力與堅持。教會中有位家長反映,學校家長會要為學生們祈求神明保佑考試順利、贈送祈福過的文具,這位家長請學校也能邀請牧師來祝福基督徒學生們。

或經世上成功 更多是得著天上獎賞

他受邀前去祝福學生時,就分享詩歌〈我知誰掌管明天〉,其中歌詞說「我不知明日將如何……但我知主掌管明天,祂必要領我向前」,這就是基督徒面對苦難的態度,基督徒面臨的苦難未必較少,但是我們深知誰掌管明天。

蔡牧師說,人生會遇到困難之處,因有主的同在及保守,基督徒信心將被堅固;也因為受過苦,所以當別人受苦時,就能夠同理,就能夠更有憐憫與愛去關心,這就是在苦難中所學習到的。經過這樣的苦難與磨練,基督徒生命必定會成長,不論是對上帝的信心或對人的愛心都會增加。

蔡牧師說,經歷苦難,也許對於想要達到的目標,會有正向的幫助,即或不然,上帝依然會給予獎賞,未必是成功或是金錢;就如馬太福音五章10節所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苦難不只是為現在的成功,還有天上的獎賞,當基督徒知道是為著神的心意受苦時,將生出一種堅毅心志,以及與跟神更親密的連結,可能跟世人所說的成功不全然一樣,卻是在信仰中更深的經歷。

相關新聞:多蒙患難,多得喜樂!苦難磨練性格見證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