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6 天路客

其實我們沒有那麼遠──思想電影《老橡樹酒館》

檢舉
徐硯美 徐硯美 追蹤
不同信仰的雅拉與巴蘭坦,在教堂中交流和平的重要性。(劇照提供:捷傑電影)

◎徐硯美

2021年,一位荷蘭歷史學家撰寫了一本《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提到我們往往透過人的「惡行」去定義「人性」,認為人性是自私自利的,甚至,我們將難以阻抗的生物性反應,例如求取生存,導致我們必然在重大抉擇中,傾向忽視道德與社會規範,轉而力保生存的可能;可是,作者認為這是一種「迷思」與「偏誤」。

他認為「距離」是我們誤解「人性」很重要的原因之一,這個距離包括實質也包括心理上的。書中舉例說:二次世界大戰中,僅有15%的士兵開過槍,而死傷者大多是因為「遠程」的轟炸、地雷、陷阱,其原因在於,一旦近距離地彼此接觸,哪怕是國家的不同,但是相同的年齡,差不多的成長經歷,都讓面對面的兩個人難以下手。當然,這是在某些極端主義影響之外,而「極端主義」也可以視為將人與人之間的實質的「關係」,隔離到很遠的距離的一種方式。

耶穌打破了一切距離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甘心取了奴僕的樣式,且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且在三天以後戰勝死亡,復活升天,至今仍在天父的右邊為我們祈禱。「甘心」就是耶穌基督用他的生命告訴我們,在與我們一樣的軟弱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決地「選擇」順服上帝的旨意。

耶穌基督的出現,打破了人與上帝之間長期以來的距離,他也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解放了猶太人與外族之間對立的關係,他與稅吏和妓女一同坐席成為朋友,讓不同階級的人都成為他的門徒。他致力於恢復人本來受造的樣子,讓其可以重新榮耀上帝:耶穌基督所做的一切,所領受的使命,就是在十字架上,消滅了一切的「距離」。

老橡樹酒館見證礦業小鎮興衰。(劇照提供:捷傑電影)

一間慘澹經營的老酒館
《老橡樹酒館》是2023年於英國上映的劇情片,是由英國一位長期關心社會中下階層、勞工權益的獨立電影導演肯‧洛區執導,其故事敘述在英國東北部達蘭郡小鎮,巴蘭坦(大衛‧坦納 飾)開設了一間名為「老橡樹」的酒館,該酒館已經營業了數十年,見證這個曾是繁榮礦坑的小鎮興衰。

當礦坑關閉,礦工失業,無法順利轉型的小鎮急遽蕭條,人口外移,留下來的人就都是「走不了的人」。而巴蘭坦的這間酒吧,就成為小鎮少數的公共消遣空間,僅存的一些老顧客,幾乎每日報到,在酒館裡傾訴自己對社會、政治、經濟甚至是小鎮的一切的怨氣。

電影的開始,一台巴士停在了小鎮一處連棟公寓前,裡面載著被安置的敘利亞難民。車上有個拿著相機的少女雅拉(厄布拉‧瑪麗 飾),才剛下車,就被鎮上一個男子將其相機摔壞,而這個相機是雅拉在敘利亞的父親失蹤前送給她的。

這個男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認為穆斯林全都是恐怖分子,同時,這些難民的到來將拖垮社會經濟,也為小鎮帶來治安問題等。目睹這一件事情發生的巴蘭坦,他沒有加入男子的行列,反之,他隔幾日便關心起雅拉的相機,並且在聽完雅拉說起自己相機的來由時,巴蘭坦將其舅父的老相機賣了,籌措了幫雅拉維修相機的費用。

敘利亞少女雅拉熱衷於透過影像記錄生命。

一個身心受創的老闆
巴蘭坦關心雅拉及鎮上難民的舉措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特別是酒館的老顧客,他們數落著巴蘭坦,說他跟他們數十年的情誼,難道不比這些初來乍到的難民嗎?其中,一些鎮上的年輕人飼養的比特犬,也將巴蘭坦的愛犬咬死,這讓他傷痛欲絕,因為,這隻小狗是在他失去至愛的妻子後,想要結束自己生命時,出現的一個生命的禮物,讓他多了一點信念可以繼續堅持下去。

巴蘭坦開放了酒館十數年都關上的後場,讓在小鎮中的外來客可以像家人一樣一起吃飯,讓雅拉到處拍攝的照片,可以在那個空間放映給大家看;這使得原本人情淡漠、充滿抱怨、分崩離析的小鎮,難得有了團聚、溫暖、彼此幫助的感受。

觀眾可以看見,巴蘭坦即使自身活在巨大的受創與痛苦之中,甚至他的酒館生意都難以支撐他的生活的情況下,透過各種方式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誤解,仍舊是他心中小小的火光,因為他明白,只有這樣才會是這個小鎮的「明天」,這也讓我們看見他勉力維持「老橡樹」的理由,他不是要「賣酒」,而是要讓這個小鎮的人「聚」起來。

巴蘭坦開放酒館後場供居民共餐,一起欣賞雅拉的攝影作品。(劇照提供:捷傑電影)

帶著消弭距離的心去愛人
電影的後段,雅拉走進一間位於森林間的大教堂,她深深地被教堂裡詩班在練習的歌聲感動。雅拉說敘利亞有許多建築都毀於戰火,那都是幾百年、幾千年的文明,而如今看到這間教堂,聽到這些聲音,是不可能不去想這一切到底有多麼的不容易。

文明要建立有多不容易,人與人之間要「聚」也有多麼的不容易。身處在這個時代,世界上許多地方正在大起干戈,我們自己的土地上,也有許多紛爭,在意識形態對抗意識形態的狀態下,人與人之間都臆測著對方是「與我不一樣的人」,在這個前提下,任何舉措都可以被解讀成一種令人厭惡、憤怒、不屑的行為。

可是,倘若我們相信人的本質,原是「按著神的形像」所創造的,那我們要對抗的甚至想要除之而後快的,就不是「人」本身,而是要致力於消弭距離,消弭差異,致力於溝通和理解,致力於珍惜每一次相處的機會,創造每一次對話的可能。

我們無法愛,是因為我們離得太遠了,如果我們努力地靠近,往往就會發現,過去想像中的那些令人不悅的行為,多半來自對方離我們太遠之後產生的誤解做下的決定。

所以,耶穌已經示範讓預設、成見、偏見消失最好的方法,就是「坐」在他們當中,就是與他們「在一起」,甚至就是創造讓他們「在一起」的機會與空間。當這個世界不斷讓所有事情都在「遠距」的情況下發生,或許,我們可以因為愛,讓這個「遠」變得近一些。

老橡樹酒館成為了化解小鎮居民與新移民之間隔閡的橋梁。(劇照提供:捷傑電影)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