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被譽為「20世紀最後一位偉大神學家」 盼望神學家莫特曼98歲安息主懷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編譯 Joseph Chen 追蹤
德國神學家、改革宗學者尤根.莫特曼。(Photo by Peter Kenny on WCC)
許多福音派學者今天仍然欣賞莫特曼的貢獻,並將他的思想視為20世紀最後一位偉大神學家的思想。但德國神學家胡特爾則指出其爭議,「他對經驗和理性的強調,也導致了對聖經教義的稀釋。」

【特約編譯 Joseph Chen/報導】德國神學家、改革宗學者尤根.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於6月3日在圖賓根(Tübingen)去世,享耆壽98歲 。生前他一直在那裡擔任教授,直至1994年退休。

莫特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徵召入伍,並在被英軍俘虜後成為基督徒。戰爭的恐怖、大屠殺和失去朋友,對他是如此大的震撼,以致於他的神學明顯受到戰爭前線經歷的影響。

他在哥廷根(Göttingen)接受教育,師從多數為卡爾.巴特(Karl Barth)的門徒。他最著名的兩部作品《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 和《被釘十字架的上帝》(The Crucified God) ,表明他對生活在歷史當下的末世論以及受苦上帝的強調。

(Photo by Marianne Ejdersten on WCC)

強調受苦與盼望的基督教神學觀

德國神學家兼作家何塞·胡特爾 (Jose Hutter) 告訴《數位福音焦點》(Protestante Digital):「毫無疑問,莫特曼對基督教神學影響深遠。」胡特爾曾任西班牙福音派聯盟神學組主席。

「透過他的著作,他將焦點從過去的事件轉移到神國的未來應許上。這種以盼望作為神學思維的主軸,引起了許多在一個充滿苦難和不公的世界中尋找意義和目的的基督徒的共鳴」,他補充道。

作為福音派神學家,胡特爾強調,「莫特曼挑戰了上帝不可逾越的傳統觀念,強調上帝與人類一起受苦的理念……這種受苦上帝的理念影響了解放神學、女性神學以及其他關注社會正義和人類苦難的神學運動。」

此外,「他的著作促進了政治神學作為一個獨特研究領域的發展,鼓勵基督徒積極參與追求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會。」

思想受存在主義影響

儘管在20世紀神學領域發展了最著名的學術生涯之一,胡特爾回憶說:「莫特曼的神學不僅受到基督教信仰的深刻影響,也受到社會主義和存在主義等哲學潮流的影響。」

瑞士神學家阿爾明.謝爾申(Armin Sierszyn)將他的神學定義為「聖經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共生」。

胡特爾指出,「與其他20世紀理性主義神學家,如布爾特曼(Bultmann)、凱瑟曼 (Käsemann)和潘能伯格(Pannenberg)一樣,莫特曼使用傳統神學詞彙,往往不解釋他對關鍵概念的重新定義,這導致許多基督徒無法理解他對基督教信仰關鍵概念的不同理解。」

像許多受到卡爾.巴特新正統(neo-orthodoxy)影響的人一樣,他對聖經無誤性的概念,不能被認為是與福音派立場同等的。「例如,莫特曼不相信耶穌基督肉身實質性和歷史性的復活」,胡特爾說。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中,莫特曼寫道:「上帝使耶穌從死裡復活,不是講述事實的語言,而只是講述信心和盼望的語言,即應許的語言。」

對於胡特爾來說,「對於沒有哲學或神學訓練的人來說,在其複雜的語言背後,隱藏了與基督教信仰本質深深異質的思想」。

「捍衛聖經權威和無誤性的福音派人士經常質疑莫特曼的神學方法,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優先考慮經驗和哲學反思而非聖經詮釋」,他補充道。

對莫特曼來說,聖經是「個人神學思考的啟發模式」,而不是「權威模式」。

「這就是為什麼他將聖經大部分的內容視為與信仰本質無關」,胡特強調說。「同時,他接受了符合他神學觀點的非聖經文本。」

經驗與理性的強調稀釋聖經教義

「莫特曼對經驗和理性的強調導致了對聖經教義的稀釋」,胡特爾說。他還指出「他對受苦上帝的理念質疑了上帝的不變性和全能的聖經教義。」他並警告說:「莫特曼的一些著作顯示出普救主義(universalism;即最終所有人都會得救的信念)的傾向」。

胡特爾強調,「這一觀念在他的神學中明顯體現,與救恩唯獨來自於信靠耶穌基督的聖經教義相矛盾」 。

儘管他的神學中有更多具爭議的面向,許多福音派學者今天仍然欣賞莫特曼的貢獻,並將他的思想視為20世紀最後一位偉大神學家的思想。(資料來源:Evangelical Focus)

中神副教授雷競業博士專訪莫特曼

陳韋安牧師分享莫特曼著作《生動的上帝與生命的豐盈》

相關新聞:

我幫莫特曼開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