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這破碎、充滿暴力和傷口的世界,如何聆聽萬物嘆息的聲音?如何善待自己,回應苦難,款待他人,並以山水草木為懷,憐恤大地?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重啟睽違四年的實體聚會,六月7-9日在南加州Vanguard University 舉辦「聆聽世間嘆息的聲音」退修會。遠自夏威夷、俄亥俄、德州、密西根及東岸紐約等地共38位文友們齊聚一堂,參與這場期待已久的屬靈盛筵。
憐憫是一種生活方式
「憐憫,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創文主任莫非邀請大家思考,憐憫在神的創造中有何意義?憐憫如何從愛人如己開始?憐憫和我們對苦難的態度有何關係?如何透過我們的愛與憐憫,揭露神的臉?
莫非引用潘霍華的話說,「我們必須學會更少地從人們做或不做的角度看待他們,而更多地從他們所遭受的苦難角度看待他們。」建立憐憫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學習聆聽世間嘆息的聲音。其次要為自己憐憫或不憐憫的根源把脈,學習了解每一個傷疤的背後都有一個未說出的故事。
在憐憫他人之前,要先學會憐憫自己。莫非舉鳥類愛惜自己的羽毛為例,強調基督徒更要學習「愛護自己的羽毛」,意味給予自己生命足夠的關照,包括過平衡的生活、飲食運動作息正常、培養消遣娛樂的活動、發展滋潤自我的社交關係、有固定時間做屬靈操練。
效法主耶穌在忙碌的事奉生涯中,經常以獨處、禱告、接受夥伴支持與陪伴,維繫健康的社交生活來適時照顧自己的需要,我們也該「以溫暖及恩慈回應自己生命的需求」,才能真正修復生命。
進入他人的苦難陪伴
「憐憫,即進入他人的苦難陪伴。」莫非指出,我們個人對苦難的態度,也會影響我們用什麼樣的生命姿態進入陪伴。「這樣的生命姿態對對方是幫助、還是傷害?全都要看我們對苦難的詮釋和態度。」
在苦難中,神在哪裡?莫非引用芭芭拉‧布朗‧泰勒(Barbara Brown Taylor) 的話說,「十字架教給我們的是,神的能力不是強迫人類選擇的能力,也不是結束人類痛苦的能力。確實,它是撿拾我們破碎,然後從中創造神聖的能力──不從遠距,而是近身。」
因此,苦難與生命有一種神聖、奧祕的關係。自身走過的苦難經歷,可以成為走進他人苦難的路徑。憐憫,能夠幫助我們從局外人變成局內人。
此次退修會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課堂上大量的內省書寫與小組分享,提供學員許多聆聽彼此故事的機會,也深化文字人關係的連結。
張文亮分享自然書寫創作
六月8日晚,在創文的16週年慶上,播放張文亮教授的視頻講座,分享他經營多年自然書寫的創作歷程。
「自然書寫的意義,就是帶著小孩到主耶穌那裡去!」張文亮強調大自然科學寫作不需靈感,只要把握精確、準確與明確三個原則,從小地方著手,長期、深入觀察,就能筆下成文。他不改幽默風趣、毫無冷場的口吻,讓營會現場笑聲連連。
除了老師們的專題講座之外,小組創意活動向來是退修會中的另一高潮。《創文故事如何說》要求學員在半個鐘頭內,呈現一個與創文有關的真實故事,必須包含人、時、地等圖像細節,有情節、有張力。同學們發揮創意,也深度挖掘個人走上文字路的故事。
挖掘步上文字事奉的故事
來自夏威夷的創文學生楊靖海(詩人,筆名雙一),以同名詩作《四十歲開始寫詩》為故事主題,分享自己因喜愛寫作,踏入創文社群,意外發現自己寫詩的潛力,筆耕之餘鼓起勇氣參加詩歌創作大賽,沒想到初試啼聲便拿下首獎。「四十歲開始寫詩,一點也不晚!」
同樣喜歡寫詩,來自聖費南度谷區的周小健表示這是她首度參加營會,感覺滿載而歸。「特別喜歡莫非老師設計有關『樹』的內省書寫,我盼望自己從一棵小樹,接受裝備之後,變成參天大樹。」
「這是一場生命影響生命的營會!」住在南加的劉麗偉表示,面對苦難時,調整眼光來看待就是一種憐憫。「因為神先憐憫我們,我們也可以用神的愛來憐憫身邊的人。就像但以理和他的朋友被丟入火窯裡,卻毫髮未傷;神的憐憫幫助我們走過苦難,卻不受傷。」
新推podcast《故事切入點》
致力於傳遞文字事奉異象,裝備牧養文字工人,創建文字社群的創文,已成功舉辦三屆《創世紀文學獎徵文大賽》,挑起華人基督徒對說故事的關注與熱愛。莫非表示今年創文在「與馬賽跑,擴大並堅固與神同行的信心,活出屬靈的超越和卓越。」的異象下,將於2025年繼續舉辦第四屆徵文大賽。
同時,創文近八年來成立網路書苑及線上文人社群,透過咖啡屋、寫作坊形式,連結全球近500位基督徒文字人。
今年年初創文推出《故事切入點》podcast節目,在Spotify, Apple Podcast, Sound On, Overcast 等各大平台皆可收聽。每週一節目更新,歡迎文友們追蹤與分享。呼籲有心加入神國文字事奉推動與作者培育的人,加入創文文字代禱者、奉獻者與陪伴者的行列,一起向世界發聲說故事。(創文同工施玲羽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