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基督教論壇報 / 休閒旅遊

嫁給我,你有幸福嗎?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來自花蓮布農族的溫媽,師專畢業嫁給烏來公務員的溫爸。每早晨靈修、一起經營有機農場三十年的夫妻,其實也走過一段崎嶇的婚姻路……

◎安妮

凌晨還不到四點,溫媽和溫爸就照例起床了。這裡距離鬧市不遠,卻在高山,沒有雞鳴,偶爾傳過來幾聲小鳥的叫聲。已經受洗幾十年的他們,翻開聖經,開始了早晨靈修;再過一個多小時,他們也會連線教會的晨更時間,讀經禱告。他們已經習慣了在追尋神的話語裡開始一天的生活。

溫爸溫媽經營的泰雅巴萊部落農場已經有三十幾年,現在已經傳給兒子兒媳經營,他們終於可以回到部落歸園田居,這是祖先、族人傳承的方式,也是他們最終的追求。遇到種植繡球花的季節,溫媽打算日後開闢一片漂亮的花園,供遊客欣賞。

溫媽從花蓮嫁到烏來,與溫爸相守半世紀。(作者提供)

回到部落歸園田居
雖然溫爸年屆八旬,自己也已經70好幾,溫媽仍然在腰上綁著一個驅蚊的盤香,驅趕山間的小黑蚊,步伐輕快地隨著溫爸到田間給繡球花澆水。等澆完水,他們還要去山上砍伐桂竹,這是製作竹筒飯必不可少的工具。

竹筒飯,對很多民族並不陌生,應該屬於早期人類在外出求生時候代替炊具的特殊傳承。到底是哪個族群的發明,已經無從考究,但是對於住在新北市烏來一帶的泰雅族,面對滿山隨處生長的竹林,就地取材就成了理所當然。

早期,外出的泰雅族人會把米帶在身上,到肚子餓的時候,就砍下較幼小的竹莖,上方留孔,下方密封,把米從孔隙中倒進去,然後用蒸煮的方法把米飯弄熟。吃飯的時候,只需要把竹子掀開,便可聞到香氣四溢的竹筒飯香。

但是,並非所有的竹子都適合做竹筒飯。溫媽說,在烏來當地,一年生的桂竹是最適合做竹筒飯的竹子。包覆在桂竹裡的竹膜,是影響米飯是否可以熟透的關鍵,竹子的清香,也是透過竹膜絲絲入味。竹筒飯有個關鍵,糯米一定要充分浸泡,至少需要用一個晚上的時間,浸泡充足後的米才能保證不會夾生,吃起來才好吃。

泰雅族最早的竹筒飯會加入臨時捕捉到的獵物,比如新店溪裡的小魚小蝦,加上滿山滿谷的野菜,運氣好的時候也會有山豬自己闖進來,變成當地特別的佳餚。

溫爸溫媽開心出遊。(作者提供)

半世紀相伴同行
溫媽本身是花蓮的布農族,民國59年,畢業於屏東師專,學弟把自己的哥哥介紹給溫媽,從此二人成了筆友,鴻雁傳書受到感動,溫媽嫁給了後來擔任烏來鄉公所公務員的溫爸,自己也在烏來國小做老師。

後來溫爸發揮所長,在自家農地建立了有機農場,溫媽也發揮自己的教育專長,在農場做DIY教學,藉著烏來豐富的旅遊資源,把這家觀光農場經營有聲有色。

泰雅族傳統上還是有著男尊女卑的現實。溫媽說,從前她和溫爸的婚姻曾一度走到盡頭,那時候的溫爸沾染了愛喝酒的劣習,常常是每天一小醉、三天一大醉,身為老師的溫媽跟丈夫起了嚴重衝突,吵架、打架是家常便飯。

溫媽的生父是布農族的牧師,除了切切地為溫媽一家禱告,還告誡溫媽說,「嫁了人就應該從一而終,如果你的丈夫要趕你走,你就要用手死死地抓住門閂不鬆手;如果你丈夫這時候把你的手硬硬地掰開,讓你沒辦法再堅持,就說明他真的不願意再要你了,那個時候你才可以整理行裝、離開那個家。」

(作者提供)

殷勤耕作豐富收成
上帝真是垂聽禱告的神,溫爸終於戒掉喝酒的陋習,他們的婚姻也在上帝的憐憫中保存。溫媽是幸運的,她走出了傳統原住民女性的圈子,接受了現代的高等教育,生活也漸漸融入了當下的社會,但是溫媽的身上,溫文儒雅的背後,流淌的仍然是原住民的熱情、自然和隨性。

端午節前後,農場的四圍長滿了高高低低的艾草,還有新培育的繡球花,有幾株已經冒出了花苞,不同的顏色隨風搖曳著,梅樹已經結滿了小小的累累果實,溫媽說,再過幾個禮拜就可以採收下來做青梅酒了。

隨手摘下被稱為飛機草的裂葉昭和草,溫媽介紹著,這個種子傳說是當年日本人特意帶過來,透過飛機拋撒在台灣的上空,因為這種野菜生命力很強,隨處生長,在戰亂缺衣少食的年代,這種野菜可以幫助百姓充飢食用。這片農場,堅持道地的有機種植,不噴灑農藥,所以一般的野菜會被蟲類吃掉,剩下可以食用的野菜雖然種類不大多,最多的就是這個裂葉昭和草了。

在台灣人受夠了不見終日的辦公室生活,個個都嚮往面向大海、春暖花開的美好風光,溫媽溫爸已經實現了多年夙願,此刻,就在山頂上,他們一身農夫打扮,享受著陽光,空氣和有機的食物。溫爸俏皮地問溫媽:嫁給我,你有幸福嗎?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