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人們需要建造教堂,是因為需要敬拜上帝,一旦建造教堂脫離敬拜上帝的主軸,就會發生偏差。
觀看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教堂,可想見教堂的特色與信徒的信仰品質有密切關係──有什麼樣的信徒就會蓋出什麼樣的教堂,有什麼樣的教堂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信徒。
魔魅經常伴隨神聖出現
德國學者奧托(Rudolf Otto)是第一位深入研究神聖概念的思想家,他發現「神聖」屬於非常獨特的範疇,既非客觀理性,亦非主觀情感,乃是「令人畏懼的神秘」、又是「出神忘我的著迷」,如此的神聖經驗必須是在面對神聖者時才能被激發、喚醒,可見教堂應當幫助人們面對上帝而體會敬畏與頌讚的深刻意義,引導信仰群體敬拜上帝。
神學家田立克應用「魔魅」(Demonic)的觀念,描述一種與創造源頭疏離以致被邪惡和虛謊統治的魔性力量,它們藉由體制結構展現群體性的破壞力,彌賽亞的使命就是征服它們,建造一種新造而真實的生命存在。魔魅經常伴隨神聖出現,愚弄人心,使人們被欺騙而陷入魅惑,納粹時代成千上萬人群追隨「救世主」的德國就是最佳實例。
基督教信仰宣告耶穌就是彌賽亞,亦即基督,他來是要驅除一切邪惡的力量。由於魔魅依附神聖,人們往往在追隨神聖時,因人性軟弱而誤入魔魅的陷阱。回顧教會歷史,教會往往為了建造教堂而導致人性陰暗面出現,如建造宏偉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為了籌募巨大建堂款項導致販售贖罪券的陋習,成為路德宗教改革面對的重大挑戰。因此,建造教堂需要審慎的神學反思,運用教堂也需要貼切的神學提醒。
文化需要在基督裡經歷更新
基督教進入華人世界,意味著教堂進入華人社會,若非專心辨識上帝國價值觀,恐難不陷入文化裡各種魔魅元素的蠱惑。華人文化喜歡蓋房子,於是華人教會喜歡蓋教堂。華人蓋房子承擔許多功能,包括:光宗耀祖、揚名立萬、歌功頌德,隨之而來就是:人情世故、論資排輩、講究排場。
加以教會裡眾所矚目的重大事件,非建堂莫屬,涉及鉅額資金、名氣聲望、光圈籠罩的教堂建築,往往成為魔魅的誘因,比如為了建造教堂而導致爭執、衝突,隨之而來的流言蜚語,以致成為暴露軟弱人性的舞台。曾經聽過不少信徒感慨:每次建造教堂就要更換傳道人!
原本座落於文化裡的教會,穿上文化的外衣是為了做信仰的見證,而不是被舊有價值觀牽制。人們需要在基督裡經歷更新,文化也需要在基督裡經歷更新,建造及使用帶領人敬拜上帝的教堂,同樣需要在基督裡經歷更新。
當面對分辨神聖與魔魅的挑戰,教會若一味屈從現實、封存真相,信徒也寧可不知、習而不察,整體信仰群體若一再選擇處於被蒙蔽狀態,歷史上根本不會發生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也不會有脫離中世紀傳統包袱的教會更新。二十一世紀教會究竟要生活在真理光照或魔魅陰影下,仍是必要的信仰良心抉擇!
請想想看,面對真實的困難是否大過掩蓋真實的代價,請問你如何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