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3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酷熱對策3】夏季溫度迭創新高 抗暑已是全民運動 氣候學者汪中和有解「熱」良方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迎向大自然是最好的抗暑之道。(台北市政府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極端高溫迭創新高,除了力行環保節能,守護上帝創造的大自然,讓環境可以永續,如何與熱共處,也是這個地球發燒的年代,每個人要學習的抗暑生活日常。

中央研究院地球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教授受訪時表示,他已經年逾65歲,是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開示警的「熱傷害」高危險群;全台像他一樣65歲(含)以上的銀髮族,2024年統計超過415萬人。由於長者生理上的排汗代謝能力、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水分的機能,都比年輕人弱的多,所以適時補充水分、穿著天然材質編織、排汗性高的衣服,及刻意讓自己處在涼爽通風的環境,都是他預防熱傷害的自保撇步。

室內也會熱傷害 注意散熱及保水

在鄰國日本,就有長者因為擔心電費過高,或是因為生活習慣,居家時刻不開冷氣,在台灣這樣的長者也不乏其人。由於夏季都有大幅增溫的情形,像是日本的群馬、靜岡及琦玉,都出現逾攝氏39度的極端高溫,已經陸續傳出長者熱傷害送醫的情形。

汪中和老師。(受訪者提供)

而在台灣,盆地地形的台北,氣溫飆高加上熱島效應,變得聚熱容易、散熱困難,若是沒有做好抗暑的準備,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就更高。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全台6月份因為熱傷害就醫有741人次,遠高於去年的517人次。

汪中和說,根據中研院及氣象局長期的氣溫觀測資料,過去100年間,因為全球暖化,台北平均增溫攝氏1.8度,高過全球平均值的1.2度;高樓林立加上路面普遍是吸熱性高的柏油鋪面,更增加環境散熱的困難,所以應隨時做好抗熱防中暑的準備。

2024世界海洋溫度。

地球增溫與暖化的情形有多嚴峻?汪中和說,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公布的「2023年度全球氣候報告」,去年2023年是自1850年有氣象觀測紀錄以來,史上最熱的一年,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18度;2024年6月更被稱為是史上最熱的6月,且自2023年6月以來,全球已連續13個月刷清先前同期高溫紀錄。

就有網路社群這樣形容,「每年的夏天都將是你餘生最涼的夏天」;特別是居住在城市及都會區的人,體表溫度感受的炙熱程度更大。也由於海洋及大氣溫度的持續增溫,最近全台從南到北,午後劇烈的延時強降雨,就是地球發燒暖化的最佳明證。

汪中和說,高溫讓人們的身體及心理健康受影響;天氣酷熱冷氣空調開的時間愈來愈長,溫度也愈調愈低,這大大增加能源消耗的壓力,也造成排放到大氣裡的溫室氣體,濃度愈來愈高。高溫開始的時間提前,結束的時間延後,保護好自己,就是要抗暑耐高溫。

城市屋頂綠美化。(台北市政府提供)

抗暑解熱有撇步

很多人以為不到高溫的室外,就不會中暑導致熱傷害,這其實是誤解。只要是室內的空氣不流通,環境中的產熱高過散熱速度,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室內的溫度不斷攀升,就會造成程度不一的熱傷害。

汪中和所採取的作法就是將室內的冷氣空調與電風扇交互使用,窗戶也留一定的縫隙,讓室內外的空氣可以流通,並補充水分,適度添加食鹽或是喝運動飲料,一個小時可以喝250cc到500cc,覺得口渴時就喝;因為在高溫環境下,大量流汗會讓水分不斷流失,若是當事人不自覺,喝含糖飲料,並不能解渴。

汪中和說 夏天選擇的衣著,以寬鬆、透氣的棉與麻織品為主;若是要到戶外,上午10點前及下午3點後會比較涼爽。山上及水(湖、海)邊,熱氣也會不那麼燥熱,像他會盡量待在有空調的室內,減少高溫熱傷害的機率,中午最熱的時候盡量不外出。

在街頭灑水散熱。(台北市政府提供)

若出去散步,會選擇上、下午,到舖有透水鋪面的綠地和公園,因為透水鋪面的散熱性勝過混凝土及瀝青材質的路面,也減少高溫幅射到大氣中的熱度。

舉例來說,室外溫度超過攝氏35度時,瀝青及混凝土路面的溫度通常就超過70度;人走在上面,高溫加上路面的散熱,會更加燠熱。但若是透水鋪面,由於路面下蓄積大量的雨水成為地下水,就像小河一樣,可以降低周圍環境的熱能,降溫最多可超過攝氏20度。

汪中和說,抗熱大作戰是全民運動,「沒有人是局外人,少了你就不行!」

陸地與透水鋪面緩解都市熱島效應。(台北市政府提供)

相關新聞:高溫酷熱 身心靈如何消暑?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