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發生在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始終熱切關心「基督教信仰究竟是什麼?」,亦即想要確認「到底基督教信仰不是什麼?」
今日,這個問題或許有些教會已經不再關心,彷彿人人都知道基督教信仰是什麼。這反映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種新興教會,不只對於被視為宗派源頭的宗教改革不了解,而且很少有清晰明確的信仰告白;在缺乏傳承又未能深思所信的情況下,為自由詮釋基督教信仰留下極大的空間。
由信仰存亡危機而生的宗教改革
問題癥結出在對宗教改革極其生疏,不知宗教改革時教會如何歷經一場基督教信仰存亡的危機與考驗!十六世紀開始建造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不幸地,當時教會為了籌款而販售贖罪券,宣稱可替代行為補贖,甚至購買贖罪券即可贖罪。此舉不只容易造成金錢集中的弊端,最嚴重的是,贖罪券導致人們把「行為」當作得拯救的原因,取代了「唯有上帝」才是人能夠得拯救的終極原因。
1517年10月31日第一代改革者路德,時為大學教授,按照大學的規矩把《九十五條》貼在威登堡教堂門口,公開徵求辯論,堅決反對贖罪券,強調應當真心悔改跟隨基督,此文一出迅速傳遍德語區,引發宗教改革熊熊大火,延伸到北歐等地。路德原本無意分裂教會,乃期待教會改革,用今日的話來說,就是要教會徹底更新。
第二代改革者加爾文,總結宗教改革的神學思想,成為宗教改革繼續推進的力量。他又建造日內瓦成為宗教改革的見證,有如一顆頭腦,這個最多三萬人的小城,為超過三千萬人口的歐洲提供宗教改革的動力。
以上帝為中心的四個唯獨
華人教會普遍不認識路德與加爾文的著作,亦即對宗教改革缺少第一手的了解。路德有如先知般地重新確認信仰的基本原則,他的著作如威瑪版《路德全集》有121冊,英文的《路德文集》也有55冊,其中絕大多數仍未譯成中文;加爾文則以23年寫作五個版本的《基督教要義》,目前雖有中譯本,譯文卻未完善,其餘眾多著作包括:聖經註釋、講章、書信、專文等,同樣絕大多數尚未譯成中文。
宗教改革的一切努力凝聚在四個「唯獨」:唯獨聖經、唯獨基督、唯獨恩典、唯獨信心,這並非口號,而是核心主張:
「聖經」是「上帝」的啟示;
啟示中心是「上帝」的兒子「基督」;
基督帶來「上帝」的「恩典」;
人藉由「信心」倚靠「上帝」得救。
以上四個唯獨都以「上帝」為中心,亦即一切榮耀歸與上帝!
請仔細想想,在今日教會中,講台還經常聽到詳實的解經式講道,或者已被一大片主題式講道替代呢?講道中心是否集中在上帝的話,或者夾雜許多諮商協談、經營管理、生活教導呢?
教會中最醒目的信息是高舉耶穌基督,或者週年節慶、建堂計畫、人數奉獻呢?究竟是強調跑壘、小組、特會、服事的聲量大,或者是宣揚上帝恩典的聲量大呢?
請問教會究竟教導憑信心求醫治、祝福,或者全心信靠上帝、願祢的旨意成全呢?請問在許許多多流行的敬拜讚美歌曲中,究竟有幾首是誠心來到主面前悔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