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近來,台灣社會爆發數起兒保事件,引發輿論關注,更讓家中有稚齡兒少的家長深感擔憂。創立於1959年,以失依、失親受虐、與家庭失功能兒少為照顧對象的伯大尼兒少家園,得到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12年度台北市兒少安置機構評鑑優等」的殊榮,今天(7月23日)早上由江秀圈院長代表院方,在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接受市長蔣萬安頒發感謝狀表揚,江院長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與團隊的努力。
江秀圈院長受訪時表示,伯大尼兒少家園是台灣第一個以「夫妻」(家爸家媽)為照顧者的家庭式安置機構,結合專業輔導與牧養,給來到院內的孩子一個愛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能夠再次相信「家,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伯大尼兒少家園董事長洪善群長老受訪時表示,伯大尼兒少家園的大樓命名為「來樓」,典故就出於馬太福音十九章14節及約翰福音十章10節,每個來到耶穌施恩寶座前的孩子,都是天父的寶貝。
頭髮由黑變白 卻是江秀圈院長恩典記號
洪長老說,江秀圈院長在2020年臨危受命回應呼召,接下伯大尼兒少家園院長職位,這些年他看著江院長把來到院內的孩子,視如己出般地疼惜與關顧,勞心勞力;雖然頭上的烏絲漸漸染白,但卻是恩典的印記。江院長非常用心且努力為伯大尼兒少家園進行國內外及教會與社會的資源連結,可以說是「day and night」,洪長老鼓勵更多的基督徒夫妻,如果清楚領受從神而來的感動與呼召,可以加入伯大尼兒少家園「家爸家媽」的行列。
江院長說,蔣市長特別安排在市政會議,親自頒發感謝狀來肯定伯大尼兒少家園等獲得112年度台北市兒少安置機構評鑑優等的機構,蔣市長除了肯定大家的努力及對社會的貢獻,更勉勵「這是社會很重要的一環」,也是聖經裡所提到的水深之處的需要。
在台灣已經進入少子化的社會型態,父母普遍孩子都生得少,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上「惜命命」的心肝寶貝,但人情之常是愛自己所生的兒女,比愛別人家沒有血緣的孩子相對容易;而來到家園的孩子,已經換過多個寄養家庭,甚至是兒少安置機構的難置兒。江院長說,尤其是在原生家庭及成長過程受創傷的孩子,更需要愛與陪伴來幫助孩子重建依附關係,因為他們過去的依附關係是受傷的。
江院長說,幫助孩子們重新建立安全感,幫助他們重新相信「有人會愛我」,且他人所講出的話是真心的,都是很不容易的過程。團隊因此提供穩定的陪伴與照顧,幫助孩子們每天可以穩定生活,不單是有衣有食的生理需求,內心深處的安全感及對他人的信任也能夠產生,以致於孩子們可以慢慢重拾正向的人生,
「笑容就是最美的復原記號,當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愈來愈多,就是上帝最美的禮物。」江院長說,一個對人生有正向理念與態度的孩子,長大後就有較高機率成為社會的祝福,而非成為另一個社會問題。他們的團隊能有機會陪伴來到院內的孩子成長,是上帝的託付與恩典。
陪同江秀圈院長一起領取感謝狀的黃仕宏主任受訪時表示,能夠去愛沒有血緣的孩子的主要關鍵就是信仰,也是每個照顧工作者的使命,特別是在遇到挑戰與困難的時候,能夠堅持下去很重要的核心,就是信仰。
陪伴及建立穩固的支持系統都很重要
黃仕宏說,照顧身心方面的問題的孩子,照顧者需要經過專業訓練與培育,所以每個照顧工作者都需要接受持續的在職訓練,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孩子所需要的幫助;因著透過不同的方式去解讀,照顧者得到新的力量去陪伴,而非讓照顧者自己也陷入困境;而且團隊的彼此支持,成為穩固的支持系統也很重要。
在伯大尼兒少家園裡,無論是社工團隊還是諮商夥伴,以及合作的政府部門,大家彼此幫補,就成為一張網,可以撐住小孩。江秀圈院長說,在伯大尼兒少家園的支持系統,督導及主任會陪同擔任兒少照顧者的家爸家媽做個案研討,還有諮商人員及院牧的共同參與,也有精神科醫師到院內對照顧者進行培訓,不單是支持孩子,同時也支持照顧者。
黃仕宏主任每個月都會固定帶著照顧者出外放鬆及放空,那時是孩子們白天上學的時間,舒緩身心的壓力進行療癒,也連結整個團隊的關係。照顧者是在第一線陪伴孩子,像現在伯大尼兒少家園的家爸家媽中,就有同時照顧自己的骨肉及院童的例子,願意跟著爸媽來到院內的孩子都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