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馨
在柏林,可以看到四種風貌。一是普魯士王國時代的興師動眾,再是納粹對人權的迫害,三是東、西德政體的同步實驗,最後是兩德統一後的融合與改變。
黃金年代因戰火而止
在現今最繁華的柏林市區,除了「威廉皇帝紀念教堂」(Kaiser Wilhelm memorial Church)刻意保留被轟炸的牆面尚可看出二戰的痕跡,不然在五光十色、綠影斜斜的馬路及人行道中央的廣告櫥窗前,絕對難以想像戰後的百廢待舉,冷戰期間民主、共產陣營對峙的劍拔弩張。
想要造訪歐元硬幣圖案上的「布蘭登堡門」,務必經過綠意盎然的蒂爾加藤公園裡,以金碧輝煌的女神昭告擊敗宿敵的「勝利紀念柱」、悼念1945年8萬陣亡蘇俄士兵的「蘇軍紀念碑」,和對著東德高喊和平的「呼叫者」(Screamer)三座與戰爭相關的雕像。
「布蘭登堡門」這座造型古典,上有勝利女神駕著戰馬的長方型大門,主要是為了紀念十八世紀腓特烈大帝(建造「無憂宮」的腓特烈二世)擴張歐洲領土,還有爭奪印度、非洲、美洲、菲律賓群島海外殖民地時,結盟英國,對抗法、奧、俄等同盟的「七年戰爭」。然而這場犧牲百萬人命、焚燬歐洲眾多城鎮的劫難,真正的贏家是從中獲得龐大殖民地的英國,和恢復國家地位的普魯士。
冷戰時期成為孤島
1961年冷戰時期,東德為了阻止居民通過西柏林逃往西方,建立長167.8公里(106公里為水泥,其他是鐵絲網)的圍牆,將布蘭登堡門旁,由法、英、美占領的西柏林圍住,讓這塊遠離西德本土的飛地,成為名符其實、由蘇聯控制的東德包圍起來的孤島。
此後的28年間,共8萬多人企圖翻牆投奔西柏林,其中5千人成功,7萬多人遭逮捕,140人被射殺,其他逃離東德的方式包括游泳渡河、搭熱氣球、開飛機、躲藏在外地親友的車廂和挖地道,所以在附近曾為柏林圍牆邊界的公園外,陳列一座樸實的十字架,紀念這些追求自由而殞落的年輕生命。
對於民主世界的遊客,最特殊的經驗是到一段保留完整、素有「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之稱的柏林圍牆區域,以了解東德人民的生活樣貌。筆者從具有哥德式塔樓、曾為兩德聯絡通道的「奧伯鮑姆橋」附近車站下車,即使東西德已經統一30多年,附近也有一些新建物,但是前東德的街道仍彌漫著濃濃老舊、沉重的氛圍,感覺彷若掉進冷戰時期的平行時空。
東邊畫廊有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畫作,其中最具代表的反諷塗鴨,是前蘇聯與前東德領導人親嘴的「社會主義兄弟之吻」,試圖表達的意思是:「親吻反映的是愛,但柏林圍牆卻以武力將東、西德分開」。
國會大廈反映新氣象
在柏林舊有建築中,最能反映新氣象的新增建物,不外是國會大廈的玻璃圓頂。建於十九世紀末,採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正面中央為希臘式正三角斜頂和樑柱的國會大廈,原是德意志的帝國議會,後來是威瑪共和國議會的所在地。
隨著政局動盪,1933年毀於人為縱火,二戰時改為碉堡、工廠和醫院,戰後分裂時期一度遭到廢棄,直至兩德合併後才陸續整修、改建,現為德國聯邦選舉總統之處及聯邦議院。
國會大廈改建後的頂樓拱頂為23.5公尺高的玻璃材質,內部寬敞通明,中央有座頂天立地、光可鑒人的倒三角型鏡面支柱,未來感十足。環繞支柱的台面,則展示國會大廈的歷史圖文檔案。若想俯瞰四周或到最高處的瞭望台,可沿著玻璃牆面的螺旋斜坡走道直上。
古典宏偉的柏林大教堂
另一座可與國會大廈的圓頂相提並論的建築,是兼具文藝復興和新巴洛克風格,有著古典宏偉、青綠色圓頂的柏林大教堂。教堂在130年前建造時,欲以基督新教的主教堂之姿,與梵蒂崗的聖彼得大教堂互別苗頭,後因二戰期間受到盟軍轟炸,重建後的諸多設計都被簡化。
這座位在前東德的柏林大教堂,無論內部的雕刻、透光的圖畫和巨大的管風琴都受到良好的維護,遊客還可爬著舖紅毯的樓梯到屋頂,360度俯看柏林市區的景色和建築細節。
過去採無神論的東德,曾竭力減少宗教對新世代的影響,在大學設置無神論的學科,並以嚴密監控與歧視壓迫人民和宗教團體,以至2021年的調查顯示,德國約42%的人口,屬於無宗教、無神論和不可知論者,而且大部分是年輕人,或住在被共產主義統治過的前東德區域的人民。
在柏林大教堂所在的博物館島上,有戲劇院、歷史博物館、舊國家藝廊、御林廣場等古典建築,及德國歷史悠久的洪堡大學,若想順道感受該校的學術氣氛,可到校園走走。
納粹屠殺紀念館警惕世人
柏林另一知名景點是冷戰期間,民主德國管制西柏林人民進出的「查理檢查哨」。這個名稱和人物無關,主要是原名「C檢查哨」的C字母,北約音標唸成「Charlie」,才有此名。
目前該處只剩一間木造崗哨,砂包堆疊的方型掩體屏障、美國國旗及一個「你正離開美國佔領區」的警告複製牌,在附近有一些販售東德人用品與展示各類國民車的商家,頗有時光倒流的感覺。
而曾是納粹統治時期首都的柏林,亦有幾座與希特勒殺害猶太人相關的紀念館。曾是納粹蓋世太保和黨衛兵總部的恐怖地形圖紀念館(Topographie des Terrors ),裡面有一段以殘存的柏林圍牆作為戶外展覽空間,及一棟陳列相關歷史、照片、電影的博物館。
另一座占地5千多坪,紀念6百萬在浩劫中遇難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係由2711塊長高不等的水泥石碑組成,警惕世人的目的不言而喻。根據資料顯示,納粹除了殺害猶太人,還曾以「毒害心靈」的理由,焚毀1億多本由猶太人所著,關於哲學、藝術和心理的書籍。
歷史意義深厚的柏林,可以遊玩的地方頗多,若有體力,可搭車到DB(德國鐵路公司)總部附近的未來博物館。那裡有許多新穎的建築,如全部以反射鏡面為材質的方形大樓,會因周遭景物的投射,隨時看到奇異的畫面。在那裡散步,可以看到遊輪在斯普雷河來回航行,岸邊還有許多作日光浴的遊客。
對愛樂者來說,巴哈6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使人想起柏林的今與昔。剛閉幕的歐洲盃足球大賽,柏林斥資8千多萬歐元鋪設人造草皮,把布蘭登堡門改成世上最大足球門的作法,則是讓球迷見識到德國歌舞昇平的大手筆。
而對心繫國際動向者來說,當柏林圍牆拆除時,等同宣告德國邁入異中求同,共存共榮的新世紀,即使現在還是需要多方努力的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