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憂鬱症可能導致輕生 進一步認識病症減少憾事發生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陪伴者需要認識憂鬱症相關知識。(Photo by Thomas Park on Unsplash)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根據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研究, 97%的自殺死亡者在生前曾患有精神疾病,其中87%達到了重度憂鬱症的標準。憂鬱症可以治癒,但也可能導致輕生。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牧靈諮商科主任及博士班主任錢玉芬老師也認為,要預防自殺,必須從認識憂鬱症,以及如何陪伴和照顧憂鬱症患者的角度入手。

她說,一般而言,憂鬱症患者自殺通常經歷四個階段:被動想死、主動想死、計劃要死、執行死亡計畫。如果周圍的人能夠關注並了解對方的狀況,其實可以察覺到這些徵兆。

她舉例說,「被動想死」的人,可能會開始對生活失去積極性,不再用心打理日常。進入「主動想死」階段的人,這些想法逐漸從被動轉為主動,可能會說出像「可能明年我們就不會一起過日子了」,或「我的時間有限」這類話語,顯示出對生命的態度已經開始消極。

憂鬱症患者背後有許多複雜成因。(Photo by Dev Asangbam on Unsplash)

人人需要陪伴 尤其在心情失落時

「計劃要死」的人,可能時間、地點和方式等計畫會逐漸成形。她舉例說,原本吝嗇的人可能突然變得慷慨,將原本捨不得送人的物品分送給他人,並囑咐對方好好保護、照顧或使用這些物品,這意味著對方已經進入「計劃要死」的時間表。到了「執行死亡計畫」階段,可能是患者已經走了,或被搶救回來。

然而,也有些人的自殺行為是突發性的,可能受到突然的刺激,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她指出,非常重要的是,每個人都需要被陪伴,但由於忙碌,身邊的人陪伴時間有限,許多人因此感到孤獨,心情失落時沒有能夠接住他們的情感支持。

錢老師也表示,憂鬱症在全球造成很大的困擾,已被視為世紀之病。雖然憂鬱症可以治癒,但由於它常伴隨輕生念頭,也可能導致死亡。這往往是因為我們對憂鬱症的認識不足,導致了許多遺憾。她強調,了解憂鬱症不僅需要就醫和服藥,還需了解其複雜的成因,包括童年脆弱因素(遠因)和促發因素(近因),認知因素以及病前性格。憂鬱症患者會對周圍的人造成壓力和影響。

憂鬱症的脆弱因素和促發因素

憂鬱症的脆弱因素:

一、不良的家人互動關係:包括未能提供充足的情感依附(如母嬰期)、不允許心理分離(如嚴格控制和要求順從),以及早年受到過度批評和拒絕(如被指責無能、不受喜愛,或常被重要他人拒絕和過度要求成就)。二、親亡和親離的經歷:如親人去世或離異後未能得到適當的處裡。這些脆弱因素使患者內心積累了大量負面情感,這些情感需要得到宣洩和處理。

病前性格:

一、 自我批評型性格:如自我厭惡、設定高標準卻未達成目標。

二、 依賴型性格:如希望被愛、被保護、深怕被拒絕,具有強烈的依附性。

憂鬱症的促發因素:

一、成就挫折事件:通常與成就和能力被否定相關,如工作或課業上的挫折。

二、關係挫折事件:如爭吵、分手、離婚或親友去世。

三、外貌自卑:青少年因外貌自卑而難以與同儕自信互動,容易使外界變成憂鬱症的「間接因素」。

錢老師指出,儘管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有輕生念頭,但只要採用正確的方法,他們是可以康復的。這包括患者願意接受協談、釋放累積的情感,並承認面對的創傷和憂愁。不論是過去的脆弱因素還是現在的情緒,患者需要在有人陪伴和安全的環境中表達出來,並在神面前傾心吐意的禱告,經歷聖靈的醫治。

需要環境資源和陪伴者資源

她強調,憂鬱症給許多人帶來了痛苦和生命上的摧殘,因此環境資源和陪伴者資源至關重要。由於憂鬱症是很多人不熟悉的領域,對於陪伴憂鬱症患者,我們應該學習正確的相關知識。

對於憂鬱症患者,我們需要有合理的期待,成為無條件的支持者,並且維持日常生活作息。此外,我們應該勇於分享自己的感覺,不要將對方的憂鬱症視為針對自己個人的問題;也要勇於尋求協助。建立一個支持團隊,尤其是如何細膩地對待不同關係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基督教論壇報》關心您,請給自己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相關新聞:發現憂傷心靈需要 陪他走一里路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