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馴化」原本指野生動物經人長期飼養後,逐漸改變原來本性,成為與人類生活配合的家畜;或者指外地植物品種移植本地,逐漸適應環境,最後全然融入本地。
教會被世界馴化的多種可能
耶穌基督說:「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翰福音十七章14節)基督徒住在世界而不屬於世界,勢必經歷到是否全然融入世界或仍保有自己身分的張力,亦即面對被世界馴化的挑戰,因為世界正不遺餘力地馴化基督徒!
信仰群體原本具有跨越族群、社會、經濟階層的能力,然而若是形成同質性群體,比如教會漸漸地成為族群群體,或者成為中產階級群體、高收入階層群體,以致教會的信仰價值觀漸漸與族群價值觀、中產階級價值觀、高收入階層價值觀結合。
中世紀時,貴族不願前往教會與平民一道領聖餐,於是請神父來到貴族專用的小教堂裡舉行聖餐禮拜,這被宗教改革者視為必須改革的陋規,因為教會應當是跨越社會階層的信仰群體。然而,今日教會仍難免有成為某種社會階層同質性群體的傾向,如此的話,很容易摻雜互相取暖、交換資源、人際關係等非信仰價值觀。
教會被世界馴化還有許多其他可能,比如當教會開始引進企業管理,就信仰群體的發展而言,這些管理方法確實有值得參考之處;問題在於,管理學往往與其背後的價值觀綁在一起,引入某種管理學其實意味著同時引進其背後預設的價值觀。
當教會開始重視節目、演出時,自然也引進演藝、推廣專業,同時也開始受到演藝、推廣專業背後的價值觀影響。當講台被視為專業舞台,崇拜難免不摻雜表演事業價值觀,敬拜團成為專業歌手,講道者成為專業演員,聚會成為現場演唱會!
齊克果對國家教會牧職的批判
傳道人肩負對抗世俗化侵襲的重任,然而傳道人本身卻可能反而被世俗的信徒馴化。當傳道人必須周而復始地面對「衣食父母」講道時,其講道方向與內容很容易受到制約,難以全然集中在宣揚上帝的話。全心全意在基督教界裡認真做基督徒的齊克果,質疑國家教會體制下的牧師淪為一種行業,漸漸遠離神聖呼召,當牧師在意的僅僅是薪餉而非使命時,就成為基督教界這龐大體系的共犯結構成員。
齊克果批判當時在基督教界裡擔任牧師職分者已習於各種幻象,優先固守自己的安全感,而不再有勇氣喚起信徒的覺醒,一心期待信徒的支持而非信徒是否為真基督徒。齊克果見到許多牧師不再說真話,不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不再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因為只追求別人的肯定,結果成為被會眾領導,而不是領導會眾的人。
齊克果自己並非站在外面批判國家教會牧師,他曾認真地想過去當牧師。他深深明白,必須尋求上帝的幫助,先成為自己,而後戰勝憂鬱,最後成為牧師。不過,他見到的事實卻是,許多擔任牧師者可能從來沒有成為自己,而且帶著憂鬱,卻已經在擔任牧師。由於,齊克果並非站在外面批判基督教,他一直把自己放在他所批判的基督教裡面,也因此經歷到特別的痛苦。請問今日教會在面對被世界馴化的挑戰,究竟表現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