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溫暖有愛在主裡建造 台中聖雅各堂 英語崇拜近70年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張玲玲牧師。(前排右五)和英語堂弟兄姊妹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台中的教會極少有英語主日崇拜,然而台灣聖公會聖雅各堂(以下稱「台中聖雅各堂」)卻有近70年的歷史。台中聖雅各堂張玲玲牧師,娓娓道出教會英文主日禮拜(英文堂)的歷史及特色:

「這間教會原本是美軍顧問團駐台中之聖公會教友,亟需聖公會的主日崇拜和牧養,因此於民國44年,由在台北擔任美軍駐華軍事顧問團軍中牧師的莫華德牧師(The Rev. Dr. Walter P. Mores)來台中協助拓展堂務。當初只有英文堂,會友多是美國人;後來台中的信徒加入,於是增加了國語主日禮拜(中文堂)。隨著美軍撤退,聚會的美國人減少,相對地中文堂的人數增加,但仍保留英文堂。」

經歷時代變遷 外國人一度減少

張牧師表示,英文堂雖然是小型聚會,但在她牧養的10年間,上帝不斷呼召人獻身成為傳道人,其中左心泰、王佳琳傳道,於今年7月22日,被教會按立為會吏,另外兩位仍在裝備。她說,校園團契總幹事左心泰,過去曾被校園團契差派到台中服事,在找教會的時候也來到英文堂聚會。由於他從小在加拿大長大,也是在加拿大接受神學訓練,因此教會也邀請他來英文堂講道。從小在教會長大的王佳琳會吏,原本在台中擔任英文老師,由於姑姑是降臨堂的會友,自己過去對聖公會有些認識,因此來到英文堂服事。

王佳琳曾分享,大學畢業後為精進英文能力,來到台中聖雅各堂參加英文主日禮拜,原本只是單純地去做禮拜,直到2014年爺爺過世,才發現聖公會終榮禮儀很特別,讓人覺得溫暖、平靜。後來她有機會參與聖公會舉辦的營會、短宣,被神呼召全職獻身,過程中也曾經找張玲玲牧師徵詢意見,並且不斷尋求。如今成為聖公會的牧師,目前在台北聖約翰座堂負責英文主日禮拜。

張玲玲牧師(中)和7月被按立的王佳玲會吏(左)。(圖/Mookoo Liang提供)

注重禮儀 不少外國老師投入服事

談到聖雅各堂英文主日禮拜的演變,張玲玲牧師表示,由於教會的地緣性,早期附近的美軍俱樂部和美軍顧問團人員,便在此聚會形成教會。台北聖公會牧愛堂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從美國人的聚會,轉變為國語主日禮拜為主,英文主日禮拜仍然保留,而且是全英文講道,沒有翻譯。

從台北牧愛堂來到台中聖雅各堂牧養的張玲玲牧師說,牧愛堂英語堂聚會的人幾乎都是外國人,社經地位較高,包括外交官和外商公司的老闆或被外派到台灣的弟兄姊妹。但是聖雅各堂的英文堂成員,10年前她來牧養的時候,七、八成是台灣人,其中有的人是為了學英語,或是自己的孩子想學英語,家長陪著過來;也有的人因在海外求學時信主,回到台灣想要參加英語聚會,或是嫁給外國人而隨先生前來聚會。英文堂聚會的成員,以老師居多,和北部完全不同。

「我們是看重禮儀的教會!」5年前,英文堂進來的外國老師增加,老師們都是聖公會信徒,覺得守大齋節期很重要。而且他們也很喜歡教會弟兄姊妹彼此互動的方式,與其他教會英文崇拜不同的是,聖公會看重節期禮儀,不少人也是因此慕名而來。

張牧師說,過去英文堂的弟兄姊妹,聚會完便就離開,5年前到此的外國老師不只前來聚會,還會主動參與服事,包括成立查經班、讀書會。最近他們一起在閱讀前坎特伯里大主教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所著《作主門徒:洗禮、聖經、聖餐、祈禱》(暫譯,Being Christian: Baptism, Bible, Eucharist, Prayer),弟兄姊妹也非常支持。因著他們的參與,使目前外國信徒的人數增加到五成。

不僅聽英文 打開弟兄姊妹們視野

她說,英文主日禮拜完全沒有中文翻譯,台灣的弟兄姊妹會來,多半是希望來到英文的環境,或是想要從聽英文講道來學英文。聚完會後的英文查經班或讀書會,由幾位老師輪流帶領,參與的人都覺得收穫很多。張牧師說,參加讀書會或查經班的弟兄姊妹,有些英文程度可能聽得懂七、八成,由於現場會有人口譯,大家可以毫無語言障礙地投入。

「英文堂對整個教會來說,可以打開弟兄姊妹們的視野」,有一位美國學校的老師,關心加薩走廊和烏俄戰爭的救援行動,甚至在市民廣場內擺攤。張牧師曾邀請這位老師到中文堂的青年團契分享有關加薩走廊的議題。另有一位韓國年輕人,會帶領青年團契的年輕人,每個月在教會做一次雙語的泰澤祈禱。

張玲玲牧師說:「上帝很祝福英文堂,很多人來到英文堂,都覺得這裡是溫暖、有愛的地方,會友彼此支持,關係很好,在主裡的建造,願意投入。」她舉例,有一位外籍信徒身體不適,需要一位講中文的弟兄姊妹陪同就醫,馬上就有會友過去關心。

張牧師表示,從台北的牧愛堂到台中的聖雅各堂,都有雙語堂聚會,她雖然沒有在國外成長,但她鼓勵基督徒可以到雙語堂,藉此擴張視野。她表示,英文不僅是工具,也會帶出不同的視野和視角,讓人看到不同的樣貌和想法。她在英文堂用英文講道時,也會試著從台灣人的角度看事情。譬如,她會從台灣人打招呼,看到人就問候:「你吃飽了沒?」而外國人說的是「How are you?」,由此來談文化差異,並帶出聖餐的意涵。

也有的講員會提到台灣拜拜文化中的擲筊,引發眾人重新思想當如何尋求神的旨意?讓人們更多思考如何將信仰融入不同文化當中,活出美好的見證。

相關新聞:與世界對話:台灣教會的雙語新篇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2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爸爸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