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在台中已成立20年的蒙福之家雙語教會,前身為國際差傳協會辦公室開始一個小組的聚會,大家稱這個事工為「禮拜天的聚會」,希望能與更多台灣人接觸,並創造宣教機會。
之後,一群基督徒在茶館見面,為能在台中市創立一間雙語教堂的異象來禱告。2014年,蒙福之家教會搬至大毅幸福館,開始與大毅建設一起成為合作的夥伴關係,使教會有了成長的空間。教會也增加了主日崇拜時間及更多的同工,人數成長到三、四百人。
「教會的同工和成員,來自不同宗派和不同宣教機構,雖然神學觀不同,事工方向也多元化,但是在基督裡,大家很喜歡教會的開放文化,在相互接納中,合一在教會的大家庭裡,一起用中英文敬拜!」負責敬拜、過去長年住在美國的李施德(Tim Lee)牧師表示,當初教會也不是刻意朝此目的發展,但是初來的人,很容易就融入教會這種開放、輕鬆的氛圍之中,雖然彼此並不熟悉,但為想更多了解這裡而停留下來。
有別傳統教會聚會程序 新人很快融入
有別於傳統教會,蒙福之家雙語教會的敬拜,選擇一種較輕鬆活潑的聚會風格,儘管教會仍然可能採用部分傳統禮拜的元素,但也同時會顧慮到初信者和慕道友對基督徒習以為常的象徵和儀式的陌生感。
李牧師說,教會早期的成員一半以上是來台灣的宣教士、馬禮遜學校教職員或是外商;近10年來,則是吸引不少到國外遊學、留學或工作,而後回到台灣的人。他們希望找到在國外類似的英文環境的教會聚會。有些人是因朋友的邀請,還有些外國宣教士,因著在大學校園工作,帶領學生過來聚會,因此台灣人的人數比例高至七、八成,外國人的比例相對降低,僅占兩、三成。多年來,教會一直沒有主任牧師,四、五年前新聘的主任牧師Sean Ellis,原是青年使命團的宣教士。
氛圍輕鬆自在 新朋友更願了解信仰
由於會友背景多元,教會小組雖分成大學生與社青小組、弟兄小組、婦女團契、姊妹團契、夫妻小組,但也有很多是自然形成的小組,包括興趣相同的人組成的小組,譬如打球小組;或是以服事他人為呼召的服事小組,如主日學幫手、招待團隊、藝術媒體團隊或敬拜團隊、志工團隊,也有的是定期校園外展服事團隊;也有想要一起查經或讀書的會友,組成查經家園或媽媽讀書小組;甚至有些會友在社區認識一些新朋友,就組成社區小組。李牧師表示,每位會友可以就個人需要和興趣,選擇參加不同的小組。所有小組看似沒有明確的架構,但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彼此關懷成長。
他提到,教會信徒主要來自台灣和美國,也有來自加拿大、法國和南非等國的人。據他了解,許多新朋友來到教會後,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文化;他們對福音較為開放、充滿好奇,而教會輕鬆自在的氛圍,讓他們感到隨性、無壓力,也更願意嘗試去了解信仰。
他也表示,由於文化差異,外國人在台灣往往更希望台灣人能指導他們如何融入當地環境,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
「在這裡,可以看到不同的種族、背景、語言的人,合一在一起,也反應天國文化的價值。」李牧師說,他們沒有提出什麼特別的策略和方法,只是照著神量給他們的,來反應神國的價值。
他也表示,過去借用四張犁國中的小禮堂聚會,由於空間很小,最多能容納八、九十人;搬到現在的會址,有了較好的設備場地,人數就開始增加。他常聽到不少會友說,當他們走進教會,聽到敬拜詩歌時,就很感動,好像心靈得到釋放。雖然蒙福之家不是靈恩派教會,但他覺得應該是教會開放、自由的氣氛,讓會友的壓力得到紓解。
婚姻、親子、照顧長者和心理課程需求大
蒙福之家發展事工時,將家庭元素列入考量,目標是繼續發展兒童主日學、青少年事工,以及建立健康婚姻和合神心意的親子教養訓練課程。李牧師也指出,現今弟兄姊妹最需要的是交友、婚姻家庭課程,所以教會開設一系列「婚姻的藝術」課程,而且一直在持續,其次是「親子的藝術」,以及「如何照顧長者?」的課程。後者因現今全台灣高齡化的挑戰,有很大的需求。此外還有心理相關課程,包括憂鬱症、焦慮或躁鬱症等,這些課程的需求愈來愈高,希望能幫助弟兄姊妹的需要。
每年秋季蒙福之家會舉辦一次聯合性的嘉年華,今年9月8日舉行的「蒙福秋季嘉年華」,在馬禮遜學校舉行,除了主日聯合聚會,還有各種攤位,有吃有玩,還有些人在操場上玩各種球類、拔河比賽,大家在主裡一起同樂,也凝聚彼此情感。
李牧師表示,蒙福之家雙語教會的目標,是成為一座祝福的橋梁,將上帝的恩典與真理,帶給教會所接觸到的人。目前該教會提供二堂的主日崇拜,包括週日早上9點的雙語崇拜以及11點的雙語崇拜。週間也提供各種不同性質的小組、活動與課程,並分別藉由英語、中文或雙語的方式進行。教會期待透過各樣的方式,使人在這裡得到聖經真理的造就,弟兄姊妹彼此之間的扶持與鼓勵,並且在領受上帝的祝福後,也能夠成為祝福管道,去祝福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