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影響力聯盟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理調適可以怎麼做?

檢舉
嘉義基督教醫院 嘉義基督教醫院 追蹤

作者/嘉義基督教醫院 姚姵伃臨床心理師、姚秀靜臨床心理師

小惠今年40歲,在三年前的公司體檢中檢查出第二型糖尿病。這個消息對過去身體狀況一向健康的小惠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她開始質疑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當醫師告訴她,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控制的疾病以及可能引發的併發症之後,她對未來感到焦慮和擔憂。為了全心照顧身體,小惠在確診後辭去了工作。

罹患糖尿病這三年,小惠穩定用藥,也盡可能遵照醫師及衛教師給的飲食建議。然而,過多的飲食限制讓她在食物的選擇上有很多的擔心,也為此感到煩躁。她變得無法控制地透過吃零食來改善心情,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罪惡感。回診時看到血糖無法穩定控制時,她感到相當自責。因為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疾病,而長期處在情緒低落的狀態。

一般而言,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得知接下來的人生需要面對一個長期控制的疾病,大部分的人會有自我懷疑、不知所措、對未來感到焦慮或恐懼的反應。在小惠的案例中,因剛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而有的焦慮、恐懼的情緒是正常的。這些情緒可能源自於對健康的擔憂,及對疾病和未來有未知的恐懼。

然而,當這些情緒反應沒有適當地被理解和調適時,可能會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疾病的控制。透過小惠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要穩定控制糖尿病,除了生活和飲食習慣的調整外,心理上的調適也扮演重要角色。

以下提供幾個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後,可以使用的心理調適方式:

1.辨識和調節情緒:在感受到自己有情緒出現時,可以試著辨別出自己當下的情緒是什麼,並且透過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情緒調節方式,緩和當下的情緒。除此之外,也可以透過向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禱告,或以自己習慣的方式,例如:書寫、繪圖等方式,抒發情緒,達到情緒調節的效果。

2.建立具體且可實現的目標:在飲食或生活管理上,可以依照目前的生活習慣設定幾個容易達成的小目標,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一個禮拜少喝一杯飲料、飯後走路5分鐘等。當這些微小的目標達成時,能使自己對改變習慣這件事有更多的掌控感和自信心,減少需要一次面臨重大改變的焦慮感,進而使自己有機會往更高的目標前進,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除了飲食和生活習慣上會面臨不小的改變,心理調適也是患者需要面對的一項挑戰。然而,透過情緒的辨識和調節、尋求社會支持、建立具體且可實現的目標等心理調適方式,能協助患者在面對疾病的過程中同時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使疾病能更有效地維持穩定,也能在自我照顧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通常於兒童或青少年期發病。在一般的情況下,當我們進食後,身體中的胰島素會幫助細胞吸收葡萄糖,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然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負責製造胰島素的細胞被身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導致先天性的胰島素缺乏,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過高,形成高血糖。

第二型糖尿病:多好發於成年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會抵抗胰島素,或者分泌的胰島素不足,導致高血糖。第二型糖尿病常見的風險因素包含遺傳、肥胖、不健康飲食及活動量少的生活習慣,而口渴、頻尿、飢餓感、容易疲倦、體重減輕等都是第二型糖尿病常見的症狀,因此,若注意到有多喝、多尿、多吃、體重減輕等症狀,建議尋求進一步的檢查和醫療協助。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