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整理報導】2024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AI教父」加拿大科學家辛頓(Geoffrey E. Hinton)和美國物理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清大物理系教授兼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道維說,這代表人造虛擬進入了物理真實,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是可喜的發展;因為真正的「真實」本來就超越物質之上,也就是靈性的領域,唯有在其中,人類才能更為完整的認識自我,及了解自己的渺小有限。
同樣以物理學者背景參與AI相關應用研究的王道維在其部落格上表示,他對於這項獎項結果感到驚訝,不是因為大部分的人認為AI屬於資訊工程研究與物理無關,而是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竟然願意排除道地的物理學者,而將這個重要的獎項分享給資訊工程,甚至跨域人文社會領域的AI研究。
打破虛擬與物理界線 科學史上重要意義
王道維對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的寬闊胸襟表示敬佩,並指出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可能是科學歷史上最具哲理顛覆性的一次決定。
王道維從工業革命的發展脈絡解釋這項重要的歷史意義:人類歷史上三次工業革命都有扎實的物理理論作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的代表產品是蒸汽機,是基於物理的熱力學;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的代表產品是發電機,則是基於物理的電磁學;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代表產品電腦,是基於真空管與半導體的元件,兩者的物理基礎是量子力學。
但AI所領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則完全是以演算法為基礎,是目前已有的物理原理加上演算法的革新,就是這次諾貝爾物理獎的類神經網路。王道維強調,AI是使用人類所產生的資料來訓練,使其有類似人類的情感或思維表達方式,只是讓我們「以為真實」,卻不是因為重複模擬微觀物理定律的結果。
例如AlphaGo下圍棋、人臉辨識、ChatGPT的文字生成等等,是只有人類才會有感覺而反映,並不是因為AI真的掌握任何物理基本原理。他稱這是「虛擬的真實」,不是物理定律所規範下而展現的真實。
化學獎也頒給AI研究 意義不同
王道維認為,諾貝爾獎的重點從來不是得獎人過往的研究是否在那個領域,而是要看是否在該領域有重要貢獻。這就像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因為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得到1945年諾貝爾文學獎,而不是和平獎;物理背景的科恩(Walter Kohn)因為發明密度泛函理論(Density Function Theory)協助化學家處理分子的鍵結性質,而得到2000年的化學獎,其他類似的例子也很多。
但是今年物理獎頒給兩位AI專家,可以說正式將AI或類神經網路所帶來的「AI虛擬」納入了「物理真實」的範疇,這也是為何有些物理界人士對此次物理獎的決定很不以為然,認為AI領域不該是物理獎的對象。辛頓自己也說,若諾貝爾獎有電腦領域,可能會比較適合。
但是從正面來看,或許這也顯示也許以後科學的研究,不再只是強調物質層面的真實,也可以鼓勵藉由數值運算所模擬出的真實。不過,他說,即便這個AI虛擬世界並非真實的物理世界,卻仍是來自於重要物理概念的影響,也實際影響了人類所處的真實世界。或許因為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從此「物理」與「真實」不但有自然科學或哲學的內涵,也包含演算法所創造的虛擬世界。
信仰角度正面看待 信仰真實超越物質
從信仰的角度,王道維認為應正面看待。畢竟過去的科學界過於強調物質主義或科學主義,但是只憑著規則為主(rule-based)的方法,往往不足以有效地描述複雜的生物現象,更別說人類行為。而對於基督徒而言,真正的「真實」,原本就超越物質或物質間的道理之上。因此在「物質主義」與「信仰真實」之間,透過這次「AI虛擬真實」的價值肯定,也就等同有機會將原來兩者間互相分離對立的狀態,帶來新的改變與可能。
王道維更以今年諾貝爾化學獎來做對比,得獎的三位學者中也有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和瓊珀(John M. Jumper),這兩位是AI科學家而非化學家,因透過電腦運算及AI技術開發出AlphaFold程式,能準確快速預測蛋白質折疊的結果與其相應的化學性質而獲獎,已經廣泛應用於製藥、疫苗、奈米材料和微型感應器等。
王道維說,今年化學獎並不意外,因為幾乎所有的生物現象都牽涉到各種蛋白質的功能,只要能夠大幅簡化解析蛋白質結構流程、提升預測其功能的方式,都是在化學領域非常重要的貢獻。所以重點不在於得獎人的背景,而在於其重要貢獻的領域是否是屬於該獎項的領域。
但是今年的物理獎則不同,王道維認為,不管AI類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有多少啟蒙於物理的模型,目前AI對於基礎物理的貢獻都還沒有偉大到需要頒給諾貝爾獎。兩位物理獎得主是因為其早期的開創性研究而得獎,而AI的應用顯然早已大大超越物理領域。
文學獎得主體現人性價值 AI無法取代
王道維分析,每個領域未來都可能有AI參與的重要貢獻而得到諾貝爾獎,這次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因起初的原創觀念獲獎,等於間接承認目前AI的影響,包括其影響最大的模擬人性或思維的功能,是屬於「物理」領域。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幾乎打破物理與虛擬的界線,重新定義「物理」的範圍,在科學史上有重要的指標性意義,但是否能被更多的物理學者接受,還需要時間考驗。
而對於報導稱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國女作家韓江拒絕舉行慶功活動,因為現今世上仍有戰爭,她無法在目睹悲劇時來慶祝自己得獎。王道維說,這樣的消息,除了令人對韓江肅然起敬,更凸顯人性的價值,這也正是「作為人」不會被AI取代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