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許多事物都是讓人又愛又恨,利弊參半,而對現代人來說,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手機」,它在現代生活扮演了重要角色,帶來許多便利,人們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手機,然而所謂「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no-mobile-phone-phobia)已經如海浪般席捲世界各地,一個人若發現手機不在身旁,那魂不守舍、驚惶失措的情形,想必是許多人都可以想像與感受到的。
各國重視手機成癮問題
所謂的「手機成癮症」(Smartphone Addiction)、「手機震動綜合症」(cellphone vibration syndrome)(當事人有手機響聲的幻覺)等,更是近來常受討論的議題。事實上藉由網路、手機等載具,無限多的線上遊戲、短影音串流及各種網路內容,正在無限制地向全世界每一個使用者放送,並帶來極其嚴重的行為失序、成癮等困擾,而其中所隱含其中的健康、財務、治安、自我認同及人際衝突等問題,可謂層出不窮、嚴重之至。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正式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啟動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可見此一議題的嚴肅性與破壞性之強烈,已然不是可以用「科技需要適應期、會慢慢調適」等說法可加以開脫或簡化的。
針對手機使用上的問題,特別是從年齡與手機使用行為的相關探討甚多,科技新報(2024)報導「歐洲政府已動員幫助未成年人找回心理健康。法國總統要求科學家和專家提出兒童螢幕使用指南⋯⋯限制兒童接觸螢幕。瑞典政府也首次規定父母規範未成年者螢幕時間⋯⋯希臘政府也打擊手機進入校園⋯⋯」如上云云等,可見許多國家都已正視手機使用上所帶來的傷害與負面效應。
手機引發「過曝世代」焦慮
對台灣社會呢?近期媒體提出所謂的「過曝世代」,並根據調查顯示有34%的學童當手機離身時會感到焦慮,而國九生每四位就有一位是相對的重度使用者(親子天下媒體中心,2024),可見問題與形勢是日益嚴重與不容等待。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0月17日也舉行「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邀集教育部與學者專家討論相關規範。
究竟要如何看待手機使用所帶來的問題,茲提出二點供各界參酌,以漸次在社會上形成共識,並成為教育部門及家長們的參考參考:
一、手機使用基本上是「管理」的議題:這是一個基本的定調,其實科技、網路等,乃至所有的新發明,都是上帝賜予這個世代的恩典與祝福,但關鍵是使用者自身的管理,包括社會法律規定、學校政策校規及使用者如學生自己的自我管理等問題。
所以並非「不要使用手機」,而是要「如何正確適當地使用手機」,這其中涉及許多時、空、對象、內容、場合等等管理的問題,是需要在適當研究發現後,經過研議而加以清楚定義的。
手機使用上的問題,正如聖經所言: 「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為要堅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像今日一樣。」(申命記八章18節),但同時聖經也提醒:「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六章10節)可見手機網路等這些科技項目如同貨財一般,本身並非問題的根源,而是針對使用者所要發展出來的管理問題。
二、手機使用基本上是「生命」的議題:一個小小的螢幕,確可以讓人看見、聽見、浮想連篇等,試問這其中有多少問題會藉此而蟲生自腐?正如羅蘭女士的遺言:「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如今吾人亦可說:「手機手機,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一個好的內容提供,可以造就生命,但一個充滿情慾、罪惡及人性黑暗的影音、遊戲及論點,卻可以讓生命沉淪到永遠黑暗的無底洞中。
手機使用是關乎生命議題
可見手機的使用是生命問題,無論是提供者、接受者、規範者及參與者,所有的相關人等,若不在一個正確的生命定位上,那麼再好的文明工具,終究要淪為罪惡的淵藪與根源,確實不可不慎。
使用手機是無可避免的一種生活需求,但如何適當地使用,需要吾輩發揮大智慧、勇氣及決心,為這世代撥亂反正、創萬世太平之格局,謹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