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這幾年來每逢10月31日,台灣不少地方就隨著美國開啟萬聖節模式,不只幼稚園、補習班發起扮裝活動,連政府也都要在公園擺個大南瓜辦活動。緊接著是11月底的感恩節,不少商家也跟著推出一波火雞大餐與黑五購物節(Black Friday);直到12月聖誕季節,許多百貨公司前的聖誕樹爭奇鬥艷、高聳直立,幾乎比教會的聖誕樹更加顯眼。
節日商業化掩蓋原有意涵
隨著這些活動越加普遍,也讓基督徒開始反省,到底我們知道這些節日的意義嗎?萬聖節從異教的收穫節或亡靈節,演變為教會的諸聖日前夕,從挨家挨戶的社區活動,再成為如今得講究精緻扮妝、沉浸恐怖布置、提高消費的購物檔期。我們也很熟悉,感恩節原是紀念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到美國度過第一個冬天,為此他們對上帝獻上感恩。聖誕節那更不用說,乃為了紀念耶穌的降生。
這些節期都各有過節的意義,但是我們卻發現,現在將這些節日辦著越來越盛大的力量並不是教會,而是商業的力量,以致於商業氣息遠遠超越原本的意義。
到底基督徒在這世代該如何面對這些節日?
首先,讓自己更加明白這些節日的由來與意義:雖然感恩節起源於美國,但若能從他們如何經歷上帝的恩典與救恩的過程中,再次數算自己這一年來是如何經歷上帝的恩典,甚至能將所領受的恩典和身邊的親友分享,如此,過節的意義就能呈現出來。
這就像以斯帖記九章28節所記載「各省各城、世世代代、家家戶戶都記念並守這兩日,使這普珥日在猶太人中不可廢掉,在他們後裔中也永不遺忘」。當皇后以斯帖帶領猶大人度過險遭滅族的危難日子,他們的家家戶戶、子子孫孫都記得上帝如何拯救整個民族。
當我們更加明白過節的意義和重心,也將有機會擺脫物質化的消費競爭活動。
教會分享愛帶出影響力
第二、教會可以如何紀念:台灣還是有不少教會在11月的第四主日進行感恩節主日,教會帶領弟兄姊妹一起思想,信仰群體在過去的年日曾如何經歷上帝的恩典?我們又可以如何紀念?同樣對於聖誕節更是如此,教會除了舉辦聖誕愛宴、晚會,我們還可以舉辦怎樣的活動來紀念兩千年前耶穌的降生,今日這特別的救恩又如何讓我們預備迎接基督再來?
第三、透過這些節日傳揚福音:感恩節或聖誕節都是普羅大眾有一定認知的節日,也是基督徒向未信親友分享福音的好機會。教會可以思考透過感恩節或創意的聖誕福音活動連結社區,進而讓社區朋友瞭解還有一位造物主的存在,祂是如何創造我們、愛我們。
是否我們考慮的不再只是教會內的弟兄姊妹,而是如何更多和教會外的朋友一起來慶祝耶穌的誕生,且思考如何將耶穌的救恩告訴他們,並在活動中經歷耶穌的愛。
面對基督教節日漸漸商業化、消費化的過程中,教會確實需要警惕,並且帶有智慧地推出相關活動時,既能深入社會但也不要讓商業取代基督教節日,並且在新的時代帶出新的意義,讓教會透過節日帶出更多正面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