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台中師生衝突反應管教困境 退休校長實際經驗談:愛的教育需三方的理解互信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台中國小師生衝突,反應現在老師教導學生日益困難。

【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台中市一名國小老師和學生發生衝突,學生拿樂樂球棒攻擊老師,隔天老師報警,警察進入校園將小學生帶走,一度引起市長震怒,事件經過媒體報導更引起極大爭論。師生衝突浮上檯面只是冰山一角,背後凸顯當前師生關係問題。為何學生會攻擊老師?老師面對學生暴力該怎麼辦?校園危機處理機制是什麼?若校長老師被調查懲處,甚至學生被記過,就能解決嗎?

今年剛從國中校長退休,具有35年教育經驗的張嘉亨坦言,現在老師要教學生愈來愈難,每個家長對學校和孩子的期待不同,因此老師與學生和家長之間,平常需有更多的對話、互動和理解,彼此有愛、包容和信任,雖然要做到並不容易,卻是最重要的。

孩子缺乏理性應變 學校之外家庭教育重要

張嘉亨表示,教育不是只有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現今時代與過去不同,在教育現場常看到的是,孩子多半缺少成熟理性的應變方式,可能不高興就直接開口罵人,甚至直接回擊;現今老師也不能體罰、懲戒學生。優點是重視人與人之間個體的尊重,缺點是如果沒有引導正途,學生容易變成以自我為中心,遇到問題不會先檢討自己,而是先檢討對方,整個社會氛圍也是如此。老師的管教如何拿捏輕重,需要更為謹慎,學習更多的愛和包容,如同哥林多前書十三章7節:「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可以減少衝突發生,但要做到這些須有比以前更大的愛心和耐心,也很不容易。

他說,從家庭教育來說,父母應該從小教導孩子對人禮貌、尊重,遇到什麼狀況可以用適當、合理的方式表達,而不是宣洩情緒,否則就容易兩敗俱傷。

問題發生不是單一事件造成 必是累積一段時間

從媒體報導得知,這名學生在課堂上行為不受規範,因而被老師壓制。學生為了反擊,用樂樂球棒攻擊老師,導致老師受傷。老師對學生的道歉態度不滿,因此選擇報警,主要是想警告學生,而非提告。張嘉亨指出,這起事件比難以評論,因為我們並非當事人,也不在現場,僅能依據新聞報導了解實況,無法掌握實際細節。他根據過往經驗推測,老師若發怒並採取如此大的行動,可能並非單一事件,而是長期的問題累積所致。

張嘉亨指出,當學生在言行上出現問題時,老師通常會先提醒。有些學生在被糾正幾次後會有所收斂,但也有學生對此不以為意,甚至挑戰老師的權威。他表示,雖然如今管教學生可能動輒得咎,但能夠適時引導學生仍是一件好事。相較之下,若老師選擇完全放任不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無助於教育的真正目的。然而,對於管教的方式與尺度,老師需要更加謹慎,以更大的愛心與耐心處理。否則,一旦師生衝突升級,最終只會造成雙方的傷害。

孩子屢勸不聽 「價值澄清法」花時間好好溝通

他指出,對於屢勸不聽的學生,需要投入更多時間與耐心進行溝通。僅靠訓斥、責備、懲罰和記過,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在斥責之後,可以運用「價值澄清法」,讓學生自由敘述事情經過,說明哪些言語或行為讓自己感到不舒服,同時引導學生思考,老師為何會這麼生氣。透過這樣的對話,學生能有時間反思並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幫助老師發現學生價值觀的偏差。隨後,老師可逐步引導學生修正錯誤觀念。這樣的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投入時間,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他坦言,如今的教育現場挑戰重重,老師忙於課務與行政事務,往往難以兼顧。此外,每位家長對學校管教的接受度也各不相同。有些家長支持嚴格管教,但也有家長無法接受學校對孩子進行任何干預,甚至表現出強烈的反感。他強調,老師的管教背後通常有其原因,如果家長認為管教方式不合理或是不符合期待,理性與老師溝通是更恰當的方式。相反地,訴諸民意代表或媒體,雖然能引發關注,但往往使問題更加複雜,對雙方造成二次傷害,進一步削弱彼此關係的修復可能性。

老師不是完美 學校和家長平常建立互動信任

箴言十章12節說:「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雖然教育環境充滿挑戰,老師需要更多愛心,而家長也應支持學校。張嘉亨指出,如果學校投入大量心力幫助學生向正向發展,但學生回到家卻得不到家長的支持,甚至被「老我」的價值觀帶領,孩子可能因此感到無所適從,出現學校與家庭價值觀脫節的情況,有時甚至在家長的影響下,孩子對學校的教育陽奉陰違,更有家長認為學校應完全配合自己的需求。

張嘉亨強調,我們對老師固然會有期待,但也需理解,除了神以外,沒有人是完美的。老師需面對來自不同家庭、個性各異的學生,不可能事事周全。然而,若家長和老師都以「愛孩子」為共同出發點,透過更多對話和溝通,建立彼此的信任,即使發生問題,也能在理性與互信的基礎上解決,達成雙贏策略。

平常孩子有什麼狀況,老師常與家長聯絡,家長知道孩子的問題,也不會因此怪罪老師沒有好好處理,而是一起檢視孩子的問題,也藉此機會好好教育孩子。否則單是訓斥、記過,根本問題仍然無法解決,事情還是會再發生。

師生衝突都有定規 教育要回到愛的本質

至於要如何建立校園危機處理機制?他說,警方把孩子帶走,動作反應也太大,畢竟對方不是現行犯,除非有法院的文件,通常不會隨意把孩子帶走。但是,他也提到,每個學校都會制定「教師輔導和管教辦法」,以及「危機處理辦法」。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衝突,尤其言語衝突在國中校園常見,通常第一時間找家長和老師好好談,就沒事了。這次國小師生的衝突,算是偶發罕見。

他說,現在老師講話都要很謹慎,避免被學生錄音存證, 認定言語霸凌。但是老師生氣時難免會講氣話,這些氣話過去我們讀書的時候見怪不怪,現今被放大檢視,就變成霸凌。台灣的教育不能體罰、責罵,要適當拿捏會比較辛苦。但他也提醒,若遇到師生衝突,最好先尋求校內體制內解決,如果要報警,通常是比較嚴重的問題。

張嘉亨表示,教育最終要回到「愛」的本質,平常「親(家長)師(老師)生(學生)三方關係的建立很重要,平常多對話、認識,增加互信,家長支持學校,老師更多了解孩子的狀況,三方就能減少衝突。他認為,究責沒有意義,現今強調「友善校園」,希望親師生三方,彼此相處都是友善。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5-02-06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因為有祢
2025-02-05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華神專欄】「全地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