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天路客

雙溪河渡探馬偕:慢活小鎮的行旅腳蹤

檢舉
陳中陵 陳中陵 追蹤
臺灣基督教史學會一行三十餘人攝於雙溪教會。(照片皆由作者提供)

◎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11月的週末,臺灣基督教史學會一行三十餘人,前往新北市的貢寮與雙溪,探訪馬偕曾經走過路過的村落,還有建立過的禮拜堂。

百年多前的東北角區域,是三貂社平埔族的聚落地區。「三貂」這個名稱源於四百年前,西班牙人來到遙遠的福爾摩沙因想念故鄉,於此地取名聖地牙哥,爾後當地人沿用並轉譯為三貂,是台灣少數留有西班牙音譯地名的地區。

探三貂社聚落  重溫佈道腳蹤
馬偕曾經在新社這個三貂社聚落建立禮拜堂。新社,位於現今的貢寮區田寮洋街,接近雙溪河的下游處,河面寬闊平靜。「社」指的是平埔族番社,漢人聚落則稱作「庄」。有新社,自然有舊社,舊社近海,遭漢人占用,平埔族人被迫遷徙至稍遠的新聚落,便稱作新社。台灣不少地名也有舊社或新社。

新社禮拜堂遺址(邊坡左側)。

平埔族人攜家帶眷遷徙,連同漢人的民間信仰神祇,也一併帶到新社。新社慈仁宮,便祭祀海神媽祖。面對慈仁宮右側邊坡,有一塊空地,緊鄰著民宅,這塊空地,相傳就是馬偕在新社建立的禮拜堂,馬偕稱這座教會是「賓為霖紀念教會」,為的是紀念英國長老長會首位海外宣教師賓為霖(William Chalmers Burns,1815-1868)。Burns就是燃燒,如同長老教會的會徽「焚而不燬」。馬偕繼承賓為霖,繼續燃燒一顆宣教心。

馬偕第一次提到新社,是在1884年2月25日「禮拜一,去新社,靠海。」慈仁宮比新社禮拜堂還早建立,當時馬偕和他的學生,應該是借用廟埕作為唱詩、佈道與拔牙的場所。1886年10月4日馬偕日記記錄新社:「在外面拔牙。在天黑並吃過一些飯之後,我在門口前的空地對一大群人講道,然後大家唱詩歌到午夜。小孩子唱詩歌多麼甜美,不想去睡覺。我講內在心靈直到過午夜後凌晨時刻。再次身體疲憊,但是,喔!我們心靈奮起,讚美救世主。」

雙溪打鐵舖

從白天工作服事到凌晨,這種體力應該是天天走路爬山鍛鍊出來的。幾年後,新社禮拜堂於1889年下半年建立有形的建築,以茅草作屋頂,砂石岩塊為牆垣。

但今日什麼遺跡也沒有,只有石塊置落一地,暫且無從得知是否留有當年遺構。

古道老街渡口  見證雙溪興衰
循著雙溪河往上游處,到了新北市雙溪區。左側的產金的牡丹溪與右側的產煤的平林溪,在此匯流,名為雙溪河。匯流處有一渡船頭,自清代起就是淡蘭古道的重要渡口。人來人往,大宗貨物與客船,全部順著河水運到出海口舊社,再轉乘帆船運送賀物至各地,回程再利用小型船隻逆行上溯回到雙溪。商賈往來,人文薈萃,日治時期甚至有「貂山吟社」,吟詩作對,風行一時。

從渡船頭拾階而上,信步至民居商行,便是當年的老街:長安街。這條街道如今狹小靜謐,看不出當年的繁華盛況;但仍留有華麗建築,可想像當年風采煥發。

林益和藥房。(照片皆由作者提供)

林益和藥房,是見證老街歷史興衰的中藥店老舖。格外醒目的屋身,有紅磚面與白色橫帶作為裝飾,這種建築風格被稱作「辰野式」,在日本建築西方化的歷程中,辰野金吾以運用磚石混構手法,塑造美感變化,對臺灣近代建築風貌產生深遠影響。藥房二樓設計有向外凸出的小陽台,牆面有花鳥裝飾圖案,既實用又美觀。此外還保有閩南街屋的亭仔腳空間,大門對聯「益世濟人泉通橘井  和風暖日春滿杏林」,橫批「益人懸壺岐黃通和」。

來到打鐵舖,早年從農耕器具,礦坑機具,到家用菜刀,都得靠打鐵師傅一敲一槌而來。隨著時代演進,打鐵鋪紛紛吹起熄燈號,但雙溪街上還有老師傅仍舊營業,店窗前掛滿一排刀具,展示在路人眼前。門聯寫著「信心本品感人意 利器用途應客時」,橫批「信義經營多得利」。

這時回想起雙溪街上幾處商家,店面不約而同貼有門聯。中午一行人在蘇義興餐廳訂了三桌,老闆是信主的弟兄,一樓門聯便貼有「天賜平安神賜福  門迎富貴花迎春」,橫批「四季長春多吉祥」。不愧是人文薈萃的小鎮!

雙溪匯流處(左側的牡丹溪與右側的平林溪)。

人文薈萃小鎮  宣教代代相傳
最後一站來到雙溪長老教會。雙溪教會原名「頂雙溪教會」,頂是上方的意思,顧名思義,位於雙溪河的上游。這兒是馬偕前往宜蘭宣教的必經之地,早期設有中途休息站,並在村內行醫拔牙,積極傳播福音。第一次建堂時,為石牆茅草建築。百年來教會經過多次遷建,目前所看得到的建築,不是當年所在地,如今算是第四代禮拜堂。

這座歷史悠久的禮拜堂,隔壁副堂內牆,有一方見證馬偕牧師在此宣教的石匾,石匾以紅色字跡大大寫著「耶穌聖教」。「耶穌聖教」的名稱是1865年馬雅各醫師在臺灣所設立的教會名稱,南部英國長老教會與北部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在臺宣教時,皆使用此一名稱。

「耶穌聖教」的匾額至今仍有一些教會保留下來,如雙溪教會、艋舺教會、新店教會等。雙溪石匾刻有「光緒十三年五月廿日立 耶穌聖教 頂双溪禮拜堂偕牧師建」。光緒十三年就是1887年。1887年4月29日馬偕日記記載「回到頂雙溪,發現禮拜堂已經完工,所有都在非常好的狀況。」因此這塊石匾是禮拜堂完工後所立,應該不是作為基石。

雙溪教會重築紀念石碑。

教會中庭還有一塊石碑「重築紀念」,刻有「耶穌曰我即途也真理也生命也非我則未由就父/一九五四甲午荔月/偕叡廉題/卓開日立」。這句經文選自施約瑟淺文理譯本,和合本譯文則是「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章6節)題字人偕叡廉就是馬偕牧師的長子,作為兩代宣教人,克紹箕裘,承繼父志。卓開日牧師(1883-1965)則是桃園南崁人,在雙溪教會牧會長達32年,一生最菁華的年日都奉獻在雙溪。

隨著社會變遷,雙溪人口外移嚴重,信徒人數大量減少,但也因此成為慢活小鎮,遠道而來的行旅遊客,不妨漫步欣賞老街風采與悠然景致。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