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隨著氣候暖化加速,每一年地球升溫不斷突破紀錄,今年甚至升溫超過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的1.5度警戒線,也是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多年來關心氣候變遷的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憂心表示,環顧全球,不論是高溫熱浪、森林野火、強降雨,還有強烈的暴雨、颱風,以及海平面上升,甚至是地震、火山噴發這些可怕的自然災害,隨著氣候暖化,都會變得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嚴重,對人類造成的危機和傷害壓力,也會愈來愈大。
他說,今年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第29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9),各國對於解決氣候暖化危機的消極態度,相當令人遺憾。隨著暖化加速,最終會經歷更可怕的嚴峻挑戰,這也是人類必須面對的最大課題;所以每個人以及各國政府,都應盡最大的力量去做好因應。
COP29經過兩週的激烈談判,於11月24日落幕,這次大會主要為聚集各國代表,為全球的氣候危機提供關鍵的解決方案。然而,他形容這次會議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反應出聯合國解決氣候危機成果非常有限。
COP29「先天不良,後天失調」成效有限
他說,「先天不良」是指會議舉行的地點,在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會議前大家都覺得不妥;其次,地主國亞塞拜然總統在開幕致辭的時候,居然說不論是石化、金屬或所有地下的礦產,都是上帝賜的禮物,我們開發也是理所當然,不應該被批評。總統的言論引起環保團體的訝異,更引起眾人的嘩然,雖然這是上帝的禮物,但是不可以濫用,現在我們已經完全在濫用。
「後天失調」是指這次會議,除了英國、西班牙首相參加之外,幾乎所有重要國家的領袖都缺席,這就是一個「很消極的信號」,代表他們對於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努力找出解決氣候危機的方案並不關心,談判的時候就不順利,協商時諸多爭執,也造成僵局,因此這次「聯合國氣候大會」成果是非常的有限。
各國漠視「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決議
他說,這次大會最關鍵的氣候資金協議,富國同意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目標,同時設定到2035年,雖然比過去的1,000億美元提高,但是對於未開發國家和小島國家期望「至少1.3兆美元」相差太多。而且這3,000億美元,有些部分不是捐款而是貸款,要償還付本金和利息,對於這些國家的財政是無法承受的,因此這筆融資「看得到卻用不到」只是一個空殼。
對於上屆提出的「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決議,今年這屆會議完全沒有再提。汪中和表示,去年提出的《阿聯酋協議》,期望化石燃料使用能逐年降低,甚至快速降低,最後能夠退場,但在這次會議中完全沒有再提。化石燃料不退場,要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不可能的事。
暖化危害衝擊是緩慢、漸進式累積
「損失與損害基金」也是去年會議的成就,但是基金的額度,去年募到7億美元,今年不過增加到7.3億美元,象徵大家沒有認真去面對弱國在面對氣候暖化時受到的損害,所承受的壓力。因此,要倚靠聯合國去協調各國,氣候暖化危機,能有同心一致的腳步和目標是非常困難的,最後還是要靠自己或自己的國家努力因應。
他也提到,氣候暖化在未來的幾十年間,還會對全球的環境,以及每個國家帶來非常嚴重的衝擊,這是我們首先要去認識和面對的危機。由於氣候暖化造成的衝擊是緩慢的,受到衝擊不是立即而直接,而是漸進式的,今年發生在這個地方,明年在另個地方,後年又在其他地方,每個國家承受的壓力不是連續,所以不會感受那麼深。而且每個國家都希望提升經濟實力,增加國家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但是提升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能源都是化石燃料,如果不用化石能源,帶來的經濟成果,就不像使用化石能源有那麼亮麗的成績,這也是為何大家還是沒有辦法警覺,但也會給未來帶來非常嚴重的衝擊。人們只看到化石能源短期利益,沒有看到長期對人們帶來的衝擊和傷害。
他說,氣候暖化的壓力其實越來越大,今年是最關鍵的一年,因為已經突破巴黎氣候協議1.5度的第一年,之後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已經開始慢慢的不穩定;從大氣到海洋到地殼,一直到我們的冰雪圈,都在激烈的變化,現在我們還可以享受一些過去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可是這些好處會隨著地球變化越來越激烈,帶來的危機將會不斷強化,我們過去所擁有的,全都會賠回去,而且還會受傷非常嚴重。
汪中和表示,台灣的能源結構高達80%都仰賴化石能源,在全球氣候評比都是末段班(在63個國家與歐盟之中排名第60名),所以台灣一定要開始改變,減少化石燃料。我們要如何行動?
台灣2050年前努力達成淨零碳排
一、台灣去年2月通過了《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台灣2050年一定要淨零碳排。他說,台灣現在一年會排碳2億6千多萬噸,要在25年,把所有的碳排歸零,其實不太容易。不管是否能夠達到,都要持續的做,將能源轉型或改用替代能源,做的愈好,碳排愈少,對環境的傷害愈小,對國家還是有利的。
二、做好氣候防災預備。台灣做到淨零碳排,不過減少了2億6千多萬噸,可是全世界一年碳排高達500多億噸,也是杯水車薪。尤其每個國家的碳排政策步調不同,氣候暖化的腳步不會停,還會更嚴重。因此,政府要做好氣候暖化的因應調適。譬如一個強力颱風、一場嚴重的高溫熱浪,或是長時期的乾旱,對一個國家的生存帶來嚴重的衝擊,導致糧食不足,居民沒有辦法安居樂業;氣候暖化還帶來頻繁的地震、火山活動;台灣又是地震活躍區,如果地震更多的話,只要一場大地震,對國家的傷害就非常大。
地震修復花300億 若兩處災害有經費嗎?
他以今年為例,三個颱風對城市帶來的淹水、社區的破壞,都已經很嚴重,未來的威力還會越來越大。今年花蓮一場地震,帶來非常嚴重的衝擊,政府編列將近300億元的特別預算去修復。未來這種壓力還會更大,如果地震發生在西部,不管在哪一城市,造成的傷害都是無法想像。花蓮地震災害,政府就補助那麼多經費,未來兩個地區或三個地區造成災害,政府可能就沒有那麼多經費補助。
汪中和也提到,未來海平面上升愈來愈厲害,土地愈來愈少,沿海有很多社區、工業區和重要基礎設施,如果沒有採取各種因應規劃備案,一旦上升的壓力愈來愈大,那些可能會被淹沒的居民,要搬到哪裡去?要怎麼生活,政府現在就要未雨綢繆。現在不做,等到真的被淹了再去救,已經來不及了,恐怕整個國家都承受不住。
他表示,氣候防災的作為,不管是城市鄉村,都必須強化城市抗災的韌性,能夠抵抗未來的高溫、強降雨、颱風,並且可以解決國家未來的發展,包括糧食、水資源等問題。這是台灣更需要去積極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要朝此方向努力。
汪中和表示,台灣有《氣候變遷因應法》,也成立環境部,但是做得太慢、太少,主要是資源不足,如果能投入更多關注,把資源投入在國家能夠長治久安、永續,尤其是抗災的能力,才能讓我們面對氣候暖化帶來的壓力和衝擊能站立得穩,而不是一擊就倒,這才國家最需要去思考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