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2024年8月,中華健兒在巴黎奧運拿下2金5銅共7面獎牌,創下自參賽奧運以來史上次佳的成績。其中,男子羽球雙打搭檔王齊麟和李洋組成的「麟洋配」,在賽前不被外界看好能奪牌的兩人,一路過關斬將,締造在東京奧運和巴黎奧運連續兩屆都拿下金牌的奧運新紀錄,讓世界看見台灣。
11月的世界12強棒球賽,在12支參賽隊伍中平均年齡最年輕(24.5歲)的新生代中華健兒,由於陣中沒有昔日如同王建民、陳金鋒那般在世界棒壇名聲響亮的明星球員,不但在賽前外媒評估是12支球隊中,戰力倒數第2名的球隊,甚至連主辦單位世界棒壘總會(WBSC)的官方宣傳海報,都沒有放入任何中華隊球員。但這群年輕球員眾志成城,發揮「不叫人小看他們年輕」的逆襲,不但打進最後的冠軍賽,還以4比零終結了日本棒球國家隊在國際賽事的27連勝,連美國職棒大聯盟官方網站都盛讚「這或許是國際棒球賽事史上最大的冷門」。
凝聚國人士氣 團結成為TEAM TAIWAN
從年中到歲末,中華健兒接連在奧運和棒球賽場上,打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亮眼成績,不但讓台灣這個東方的海島被世界所看見,巴黎奧運麟洋配和世界12強台灣和日本的兩場冠軍賽,在福爾摩沙土地上的人們,不分種族、語言、宗教、政黨、意識型態和城鄉,無論稱中華健兒是中華隊或台灣隊,大家都成為「TEAM TAIWAN」的一份子,運動競技讓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不分彼此,緊緊連結在一起。
在巴黎奧運開賽前,美國的《運動畫刊》針對賽會要發出的金銀銅牌得主做出預估,《運動畫刊》預估中華台北隊只能在女子拳擊54公斤級、女子跆拳道57公斤級和射箭混合團體賽拿下1金2銅共3面獎牌,可說是非常不看好中華健兒在奧運的表現,但最後的結果卻跌破專家的眼鏡,《運動畫刊》預測的三個項目,中華隊的選手全部鎩羽而歸,但卻在男子羽球雙打(麟洋配,金牌)、女子拳擊57公斤級(林郁婷,金牌)、競技體操(唐嘉鴻,銅牌)、女子拳擊66公斤級(陳念琴,銅牌)、女子舉重59公斤級(郭婞淳,銅牌)、女子拳擊60公斤級(吳詩儀,銅牌)和男子射擊定向飛靶(李孟遠,銅牌)各有斬獲,拿下2金5銅得成績。
而在這些奪牌選手中,唐嘉鴻在去年因為左腳阿基里斯腱全斷的嚴重傷勢,運動生涯可能告終,卻在奧運逆境翻身拿下獎牌:郭婞淳則是大腿後側和腰部都有傷勢帶傷上陣,為中華隊拿下銅牌。陳念琴更曾經罹患淋巴癌,靠著信仰的激勵,抗癌成功站上巴黎奧運。在場上比賽,陳念琴總是保持喜樂,展現運動家精神,而世界棒球12強賽的冠軍國手江國豪,賽後也寄送棒球手套給日本國家隊的國手辰己涼介,辰己涼介也回贈自己的應援毛巾、手套和簽名球,中華健兒場上場下的表現,都為台灣做了最好的體育和國民外交。
時超傑教練:發展運動事工是福音契機
多次受邀到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左訓中心)培訓年輕國手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退休教授謝智謀,和多次擔任中華隊女籃國家隊教練的永仁高中時超傑教練受訪時表示,運動競賽在全世界,普遍具有凝聚與激勵人心的果效;像是棒球和籃球在台灣有職業運動聯盟,也有很多優秀球員有機會到國外發展。兩人都認為,中華健兒2024年奧運和12強棒球賽的優異表現,某種程度上促進國人更願意投入運動員和基層教練的行列,這也是公部門帶動全民運動風氣的一個契機,他們更鼓勵台灣教會,要看到台灣人民喜愛運動的這個趨勢,連結資源積極投入運動福音和宣教行動,走進人群、社區和城市。
時超傑教練表示,他在杭州亞運是擔任3x3女籃隊的總教練,過去也曾擔任U16、U18和U19中華女籃隊的總教練。他認為,台灣的棒球和籃球運動員,身材條件普遍比他當年當國手的時候更好,但如何把最合適的球員組成國家隊,就要靠教練團對於球員各自優缺點的掌握。像這次世界棒球12強,看起來不是台灣現今最強的球員,但卻各盡其職,發揮最大的戰力。有人長於防守、有人長於精準傳球,有人長於進攻,就像聖經以弗所書四章12節的教導。
談到台灣怎麼延續2024年的好成績,在2026年的亞運和2028年的亞運再創佳績?時超傑教練說,無論是哪個運動項目,基層的學校去發掘和培養有潛力的年輕運動員,讓國家隊有「兵」可用,這都是向下扎根的重要打底。
像是高中女籃球員,平常雖然各自有母隊,但入選培訓國手後,就可以兩個禮拜集合分隊打一次對抗賽,互相彼此認識和培養默契,像是現在備戰2026和2028的亞奧運,除了公部門有計畫培訓有潛力的球員,企業投入資源去支持和贊助發展體育也是關鍵推力,不單是民間企業,基督徒背景的企業經營者也可以共襄盛舉,像是這次12強,擔任棒協理事長的辜仲諒,就是主內的企業家,不但自己愛好運動,也願意投資資源去發展體育。
時超傑表示,現今台灣「00後」出生的孩子就是體壇的黃金世代,不單是已經成為運動員的孩子,若是阿法世代(2010年後出生)的青少年,也能夠就近使用適合的場地,並有基層教練陪伴他們,就能夠發掘出更多有潛力的年輕人投入運動。全民運動就是讓每個喜歡運動的人,都可以有場地和教練,當全民運動風氣普遍起來後,才會興起更多領域的人才投入各項運動競技。
時超傑說,他知道很多父母都擔心孩子沉迷3C。他去跟家長分享時,都鼓勵他們「我們都情願孩子去球場打球,也不要在家打電動,運動的推展,可以讓孩子的身心靈健壯和均衡發展。」台灣國民普遍對運動賽事有很高的興趣,很多年輕人不是在球場打球,就是在去球場的路上,當更多企業或是有規模的教會,願意推動支持一項運動1支球隊或者發展運動事工,並且看重基層教練的培訓與養成,2024年台灣在運動場上的好表現,就有機會延續下去。
謝智謀教授:運動員激勵年輕人見賢思齊
謝智謀教授說,以台灣為例,每當中華健兒在運動賽場上有良好表現的時候,都能激發國人的團結和向心力,像是過去效力於美國職棒洋基隊的王建民,連續兩年拿19勝的時候,激勵了很多年輕孩子投入棒球,台灣的基層棒球也因而蓬勃發展。
像這次很多12強的年輕國手,就是看到王建民的好表現見賢思齊,他在培訓年輕的儲備國手時,都會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信仰,並且讓自己維持在高度的得勝的信念,即便是遇到挫折,也要咬牙朝著標竿直跑。
謝智謀說,提升運動風氣是文化的問題,得獎牌那是國家主義的榮譽信念,全民運動的根基,在於整體運動人口的提升。台灣有數以千計的教會遍布在城鄉和山海間,每間教會都可以找出自己適合發展的運動事工和體驗教育,讓教會的信徒和社區的民眾,因著教會的看見與投入資源,養成運動習慣和營造環境的運動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