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2025 年,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的定義是「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20%」,代表每5個台灣人,就有1位是老年人口 。隨著整體醫療水準提升、平均壽命延長。政府過去多年來一直倡導長照,近年來也鼓勵健康長者的再就業。然而,教會面對長者愈來愈多,關顧的對象從亞健康、失能、失智,範圍愈來愈廣,是挑戰也是很大的機會。
目前擔任國家品質標章SNQ長照組委員、國家高齡友善照顧認證委員,曾任職嘉義基督教醫院25年,退休後轉任科技大學長照系副教授的洪錫隆弟兄,也參與嘉義榮光堂長輩事工。他從實際參與多家長照機構提供服務特色評鑑過程和陪伴照顧90歲輕度失能的父親,以及89歲中度失智的母親近10年的經驗,分享如何讓長輩「活力重生」。
他表示,在關心、照顧長輩上,需要提醒的是:一、「尊重」體察他們真正的需要,和長輩可以接受的部分。二、不要剝奪長輩的「有能感」和「有用感」。三、保留長輩們的自主性與可參與的活動。
別以為給長輩最好的 卻使他們自尊受損
他也坦誠分享了自己的失敗經驗。起初,他認為憑藉自身的專業和相關社會資源,應該能妥善地照顧長輩。然而,他忽略了長輩的感受,未能關注他們如何希望被他人看待。他強調,照顧者需要從長輩的想法和需求出發,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否則,即使出於善意的行動,也可能讓長輩感到不適,最終只是被迫配合,無法真正達到關懷的效果。
洪錫隆表示,記得母親剛輕度失能失智的時候,當時很多社區推出長照2.0,他帶父母去參觀日照中心,中心設備新穎,管理也很先進,沒想到回到家後,父親很不高興地說,住家那麼寬敞,「你要讓我們去那裡被人耍嗎?我根本不喜歡!」甚至還說:「我現在還能照顧你母親啊!」話中責備他把父親陪伴照顧母親的能力剝奪,而且當時母親也還能自主活動。
洪錫隆表示,不管是政府或教會提供的方案,多半「要長輩照著機構或教會的管理方式安排」。有些長輩可以接受,但也有不少長輩「自主意識很強」。現今的社區式照顧模式,例如日照中心、社區照顧據點等銀髮照顧安親,被稱為「老人幼稚園」。對許多長輩來說,他們的生命經歷過很多苦難,擁有非常豐富的社會歷練,年紀老了卻要進到「老人幼稚園」,讓很多長輩無法接受。長輩確實會有「老人囝仔性」,但是他們的生命經驗和孩童是完全不一樣。以他的父母親來說,他們很早就到外地打拚,自主意識比較強。所以,照顧長輩容易落入迷思,我們以為是幫他們,以為這對他們是最好的,他們卻感到自尊受損。
長輩照顧需個別化 依不同階段考量
長輩的照顧服務具有高度個別化特性,背後隱含多方考量因素,而且是動態調整的,隨著不同的照顧階段而變化,並非一成不變。
他的父母親雖然不願前往日照中心,但仍需要有人陪同看顧。因此,他們選擇申請居家服務。初期,由外人進入家庭提供照顧服務也是一個需要漸進適應的過程。當時,主要的照顧者是父親。然而,隨著父親逐漸感到照顧母親力不從心,心力與體力都接近耗盡,父親最終同意讓居家服務員加入協助。
居家服務的內容包括每天兩個小時的陪伴,幫助母親進行沐浴、洗頭,以及處理家務、清掃或烹飪等。隨著時間推移,父親年紀已高,也逐漸認識到居服員的支持能有效減輕他的體力負擔。在兩、三年前,父親開始為自己申請居家服務,例如每週幾天由居服員幫忙洗頭。
這一轉變不僅讓父親體會到可以善用政府的資源,也讓他能享受政府長照服務所帶來的「喘息」時刻,減輕主要照顧者的壓力,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教會關顧長輩的五項建議
目前教會長者事工,大多投入的是長照據點。洪錫隆表示,教會安排長輩的活動,不要只單單在教會裡面讀聖經或是只限於教會內的活動,希望長輩「你配合我」。因此,他也提出五項建議:
一、連結教會周邊社福衛生照顧資源,成為長輩健康管理的管道
教會可以善用各方資源,連結外部機構、醫院診所或基金會,邀請他們到教會進行志工服務或協助舉辦活動。他舉例,教會可以與社區診所的醫師合作,舉辦衛生講座,分享保健知識,例如預防失智、進行癌症篩檢或防治三高的實用資訊。這些講座可以結合健康活動、有獎問答,並在活動結束後安排用餐,讓長輩不僅能在教會得到屬靈餵養,還能透過這些互動性活動增進身體健康。
他提到,引發長輩參與是關鍵,特別是輕度失智或不敢外出的長輩,更需要積極鼓勵他們走出家門。他分享了一個例子:有位長輩因記憶力變差而覺得自己麻煩,不願讓人接送。同工的回答讓人印象深刻:「謝謝您讓我們的車子有機會去接送您來教會。如果車子長期不開,反而更容易壞!」這番話不僅化解了長輩的不好意思,還提醒他們「活動活動,人活著就是要動」。 透過這樣的互動,減少長輩的心理負擔,提升他們參與外出社交的意願。
二、維護長輩尊嚴,形成集體有能感、有用感
我們不要把長輩當小孩看待,而是要把他們原有的能力,透過群體活動激發出來。教會可以安排一些活動,讓長輩有事做,如果長輩當中有一、兩位生病,就一起過去探望。有的人轉到長照機構照顧,長輩們也可以安排時間,探望一些失能的會友。除了提醒自己好好保養、顧惜自己的身體,還能鼓勵其他失能長輩,也為他們祝福。
有的人可能一隻手失能,但另一隻手還可以動,經過對方同意,邀請對方願意用另一隻手協助打菜,讓對方也覺得自己也有功能,是可行的。
三、「重要他人」的陪伴與支持至關重要,不讓長輩感到孤單或被忽視
教會可以協助串聯長輩的「重要他人」,無論是基於興趣還是關係。透過設立興趣小組,讓長輩們聚在一起。共同分享與交流。每位長輩的生活經歷、教育背景、興趣愛好和休閒習慣各不相同。尤其是屬於嬰兒潮世代的65歲以上族群,同儕之間的陪伴與支持格外重要。
所謂的「重要他人」不一定是配偶,也可能是摯友或志趣相投的夥伴。教會應致力於協助長輩找到能彼此關懷的群體,讓他們在關係中感受到支持與歸屬感,減少孤單,增強生活的豐富性與活力。
四、跨齡跨界的融合活動,串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係
他建議舉辦跨齡融合的活動,邀請不僅是年輕人,還包括青少年和兒童與長輩們一同參與。長輩渴望陪伴,而這些活動也能成為他們分享人生經驗與專業見證的舞台。例如,一位退休的醫師長輩可以向晚輩們分享他的專業心得;另一位60多歲的長輩,不僅積極帶領青少年團契,還擔任送餐志工。
這位長輩在完成送餐後,特意留下來與最後一位獨居長輩共進午餐,藉此增進交流。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彼此關懷,讓送餐的意義不僅停留於物質上的幫助,更延伸到情感上的支持與陪伴,為不同年齡層間建立更深的連結與理解。
五、從情境中挖掘長輩的經驗,發現他們的需求與能力
他指出,照顧長輩並非單向的付出,實際上,他們也在教導我們什麼是重要的。我們需要避免讓長輩在言語或活動中感到「自己無用」,而應該透過設計適合的活動,幫助他們重拾能力與價值感。
他舉例,有一位失能並曾開刀的長輩,雖然行動受限,但仍能行走。於是,他邀請這位長輩協助推動另一位重癱長輩的輪椅。雖然這位長輩身體有殘疾,但透過助人的行動,他也找回了自己的能力感,並賦予另一位長輩支持和關愛。
他引用利未記十九章32節的教導:「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上帝,我是耶和華。」洪錫隆分享,他投入長輩事工十多年,深知照顧長輩的過程有時會令人疲憊,甚至失去耐心。然而,在神的愛中,我們能看見這些長輩也是神所深愛的子民。 他鼓勵大家向神祈求憐憫,求神賜予足夠的耐心和愛,幫助我們更加警醒,體察並尊重長輩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服事,得以珍惜這份來自神的服事機會,也彰顯祂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