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綜合報導】浴火重生的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去年底重新開放,今年2月起將開放供各國遊客朝聖。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品牌長謝偉士建築師說,今年若要為自己規劃一個朝聖之旅,法國是個不錯的選擇;除了巴黎聖母院可從信仰、文化及建築思想其跨時代的意義,更有許多現代與當代教堂建築,呈現信仰與人對話的意涵,值得造訪。
巴黎聖母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遺產,是巴黎最具代表性的古蹟建築,在2019年4月15日發生火災之前,每年有1,200萬的遊客朝聖,當年大火消息舉世矚目;直到去年底修復重啟,再次成為各國遊客朝聖遊覽的熱點。
巴黎聖母院重啟 全球矚目吸引遊客
當時火勢嚴重,建於12世紀的尖塔瞬間遭大火吞噬,主體結構屋頂燒毀,石造拱頂燒破了三個大洞,鉛製瓦片融化,經過十幾個小時搶救,包括兩座塔樓的主體結構得以保存,未被完全摧毀。
而在唱詩班席區屋頂上方重1.5噸、高12公尺的十字架,在火災剛開始時就倒下,但沒有嚴重受損,焚而不毀的十字架被視為奇蹟;教堂內的玫瑰窗、鐘樓、大管風琴及許多重要文物也沒有損毀或及時搶救出來。
火災後,各國建築師曾提出各種創意的重建計畫,最後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法案,確定保留建築物的歷史、藝術和建築價值。經過全球捐款、500名工匠組成修復團隊,歷時五年完成修復,在2024年12月7日晚間舉行重啟儀式;世界32國領袖、神職人員以及各國朝聖者與遊客,共同見證此一重要時刻。
巴黎聖母院重啟後,免費開放參觀,可以透過線上預約以免排隊久候;預計每年將吸引1,400到1,500萬遊客到訪。
法國朝聖之旅 新舊教堂的跨時代巡禮
基督徒的朝聖之旅常見安排以色列聖地、保羅宣教路線等地,進行聖經地理、歷史之旅,或是前往西班牙聖雅各之路進行靈性反思、與自我對話;也有人會在世界各地探訪歷史古蹟教堂,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提升對神的敬拜與尊崇。建築師謝偉士受訪時建議,如果到訪法國或單單前往巴黎,不妨視為一場跨越時空的信仰及建築巡禮,參訪歷史教堂與新教堂,體會新舊時代的衝擊與調和。
以巴黎聖母院為例,謝偉士說,在重建過程中,不論是材料或是藝術性,都出現復舊或採用當代做法的辯論,修復提案百花齊放,甚至出現火箭發射台外型的天馬行空想法,也有建議採取比照羅浮宮與玻璃金字塔新舊樣貌融合的概念,但最後是選擇盡可能恢復原貌,同時融入新技術及文化。
一般遊客到訪重建後的巴黎聖母院,可能就會特別注意修復後與過去的差異,感受歷史的印記;基督徒更會留意到那座未被燒毀的十字架,體會「神蹟」意涵。
謝偉士認為,從跨時代的角度來觀察,像是十字架重新安放在塔尖、原有的公雞風向標採用新的材料重製等,既具有時代性,也保留了對過去的緬懷;而法國在政經局勢及國際地位的挑戰中,堅持完成了巴黎聖母院的修復,更是凝聚國家意志與民眾力量,對法國意義重大。
新教堂反映時代技術進步及敬拜型態改變
如果規劃法國朝聖之旅擬參訪教堂,謝偉士建議,除了知名的歷史老教堂之外,更不可錯過的是新教堂。法國的大教堂從幾百年前就是世界學習的對象,而到了近代,現代主義建築仍然影響世界,像是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所設計,位於法國南部的兩座教堂:廊香教堂(Chapelle Notre Dame du Haut)是將傳統鞋盒式的教堂帶向新時代教堂的範例;而由後人接續柯比意完成設計的聖皮埃爾教堂(L'Eglise Saint Pierre)也是其建築理念重要代表。
謝偉士說,巴黎聖母院是哥德式建築,高聳的教堂讓人有神聖莊嚴的感受,石頭堆疊、金屬及木造的建築技術,及拱形結構支撐分散重量,是在當時文化、資訊、書寫工具記錄及信仰傳遞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建築技術極限;而廊香教堂則是現代主義建築,以鋼筋水泥為建材,讓教堂空間突破傳統束縛,形式更加自由,建造出猶如修女帽子外型的教堂,而光線運用也更加直接,透過牆壁上大小不一的窗戶照射入教堂中,讓在其中聚會者,彷彿感受到上帝與人直接對話。
從仰望敬拜的古老大教堂到貼近群眾的新教堂型式,教堂建築風格的轉變不僅反映了時代技術的進步,也顯示了社會文化變遷、信仰傳遞方式的改變。
而在大巴黎,還有當代建築克雷泰伊大教堂(Cathedrale Notre-Dame de Creteil),這間外形似貝殼的擴建木構造教堂,聚會時的音場溫潤親切,與大教堂的迴盪宏偉截然不同;因教堂位於社區,更加注重與社區的互動,融入日常生活,真正成為人們聚會、交流的場所。
謝偉士建議,如果只在巴黎停留,除了巴黎聖母院,克雷泰伊大教堂也是極佳的參訪地點,可以感受當代教堂設計理念,並觀察與社區的互動。
謝偉士說,這些教堂是天主教的教堂,基督徒參訪前可多了解基督信仰的歷史背景,包括法國宗教戰爭、法國大革命對天主教會及對信仰的影響;而在新教堂與古老教堂之間的巡禮,正如巴黎聖母院重建方案中新舊規劃的討論,又像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反映的新舊時代的衝擊,從全新思維來欣賞教堂,必能帶來不同感受。
了解聚會時間 進教堂參與聚會
曾經到訪世界各地教堂的謝偉士建議,行前了解歷史背景、建築風格特點等資料,對參訪教堂會更有幫助,最好還能預先查詢彌撒時間,以便參與聚會。
他曾經一個主日前往兩個教堂參與主日彌撒,領了兩次聖餐,感受到天主教聖餐儀式的不同;也在聚會前後,在教堂的前廳與等候彌撒或做完彌撒的信徒們一起享用餅乾,他也藉此觀察教堂的接待方式、兒童主日學教材或道具,認識不同的文化。
謝偉士說,教堂空間無人聚會或有信徒聚會使用時,在其中的領受會完全不同,基督徒參訪各地教堂,不妨將自己當作參與者,而不僅是觀光客,除了欣賞建築風格的獨特、彩繪玻璃的美麗,更可主動積極深入聚會與敬拜,讓教堂朝聖之旅不流於走馬看花的旅遊行程,更經歷信仰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