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彬(馬德里大學西語文學博士、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
從地理上來說,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端的伊比利半島,如同一顆懸掛在庇里牛斯山脈底下的瓜果,將西班牙銜接在歐洲陸塊,與法國接壤;南部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望,兩岸最短距離僅14.4公里。半島的西南端,還有一個「表兄弟」葡萄牙。
圖一:西班牙國徽。兩側的柱子代表克力士支柱,紅色綬帶上寫著Plus ultra。(來源:維基)
1.豐富多元的西班牙
大航海時代以前,就整個地中海文明來說,西班牙的最西邊就是世界的盡頭,出了直布羅陀海峽,就是一個代表死亡的不可知世界。
如同西班牙國徽上兩根來自希臘神話的海克力士支柱(Columnae Herculis,圖一),原意代表「此去無陸地」(Non terrae plus ultra)(圖二)。直至在卡洛斯一世(Carlos I, 1500-1558)時,才改變這個意象,以「超越再超越」(Plus Ultra)鼓勵大家更進一步前進探索。
圖二:佩廷格表(Tabula Peutingeriana)(局部),是一張展示羅馬帝國道路網的路線圖,從伊比利半島直到印度東部。公元四世紀在君士坦丁堡繪製。圖中標示了海克力士支柱。(來源:維基)
從西元前218年,羅馬人開始入侵伊比利半島以降的千年之間,西班牙就是亞、非、歐往來的重要橋梁。在地理大發現之後,她又成為美洲與歐洲交流的主要渠道。這樣的地理位置,使西班牙成為一個眾多民族匯集的地方。
除了被古希臘人稱為伊比利人的東岸住民,還有包括來自愛爾蘭和西歐的塞爾特人,地中海東邊的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羅馬人、猶太人,屬於日耳曼民族的蘇威伯人、汪達爾人、西哥德人和北非的阿拉伯人。
這樣的跨族群組合,隨著時間的淘洗,在半島發展出加利西亞、巴斯克、亞拉岡、加泰隆尼亞、卡斯提亞、瓦倫西亞、安達魯西亞等獨特的歷史面貌,從而在文學、建築、藝術、飲食、音樂、舞蹈、慶典習俗和語言等方面,調和出豐富飽滿的人文色彩。
卡斯提亞語(西班牙語)、巴斯克語、加泰隆尼亞語、加利西亞語和瓦倫西亞語,是西班牙現今主要的語言,也分別訴說了不同的傳統與歷史,造就出豐富多元的西班牙!
2.殖民大國西班牙
1492年是人類歷史上特別被標註的年代。
這一年,以卡斯提亞(Castilla)和亞拉岡(Aragón)為首的基督教聯軍擊垮了半島上最後一個穆斯林據點——格拉納達王國,建立基督教的西班牙王國。同年,西班牙伊莉莎白女王資助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開啟了人類歷史的大航海時代。「西班牙」(España),也就在1492年之後走上歷史高峰,並告別了中世紀。
西班牙在新世界開拓大批的殖民地,與同為航海探險大國葡萄牙引發海外殖民地紛爭,教皇亞歷山大六世(Alejandro VI, 1431-1503)作為調停者,於1493年宣布,以西非葡屬的維德群島(Cabo Verde)連結南北極,畫設了一條虛擬的子午線,該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而巴西就畫在葡萄牙範圍內,成為當今南美唯一說葡萄牙語的國家。
圖三:現存最古老有關《托德西亞斯條約》所定分割線的甘迪諾世界地圖。(來源:維基)
現存最古老有關《托德西亞斯條約》所定分割線的世界地圖,為葡萄牙繪圖家雷內耳(Pedro Reinel , ?-1542)所繪製,於1502年經由義大利菲拉爾拉公爵(El Ducado de Ferrara)的代理人甘迪諾(Alberto Cantino)帶給他的主人,因此,被稱為甘迪諾世界地圖(圖三)。
1494年,西葡雙方在西班牙簽訂了《托德西亞斯條約》(Tratado de Tordesillas),化解了兩強之間的利益衝突;簽約所在的托德西亞斯宮(圖四)於2007年被UNESCO列為西、葡兩國共有的世界文化遺產。
圖四:西葡兩國簽訂《托德西亞斯條約》所在的王宮。(來源:維基,Daniel Di Palma攝影)
兩國共有產業不只於此,由李耶巴納的修士(Beato de Liébana)於第八世紀,在西班牙阿斯杜里亞斯山區完成的《啟示錄評論》(Commentarium in Apocalypsin)插圖本手稿,(圖五)也由西葡兩國於2015年共同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計劃」。顯然,西班牙的中世紀實際涵蓋整個伊比利半島。
除了美洲外,在劃定亞洲的勢力範圍上,西葡兩國又於1529年在西班牙簽署《薩拉戈薩條約》(Tratado de Zaragoza)。葡萄牙據有澳門,西班牙則佔領菲律賓,並於1626-1642年之間佔領台灣的雞籠、淡水等北部地區,與佔領大員一帶的荷蘭南北對峙。可見,西班牙在那個年代真的是個名符其實的海上強權、幅員遼闊的日不落帝國。(圖六)
圖六:海上強權分割的世界。虛線是教皇於1493年 劃設,紫線是1494年《托德西亞斯條約》重劃; 綠線是《撒拉戈薩條約》所劃。(來源:維基)
3.聖地亞哥朝聖之路
西班牙曾經作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在信仰和建築文化上受其影響很深。基督信仰在此地的發展,幾乎是與使徒時期同步。從使徒保羅所說:「等我辦完了這事,……我就要路過你們那裡,往西班牙去。」(羅馬書十五章23節)。可推知,當時半島上應該已經有基督信仰。
而後,隨羅馬帝國滅亡而興起的西哥德王國(el Reino Visigodo),就是一個正統的基督教王國,只是在三一神論的信仰上,有內部的分歧,直到西元587年雷卡雷多國王(Recaredo I, 559-621)宣布皈依天主教之後,全國才在信仰上得到統一。
另外,在阿斯杜里亞斯國王阿方索二世(Alfonso II de Asturias, 760-842)時期,使徒雅各的墓穴在聖地亞哥 (Santiago de Compostela)被發現。於是國王下令建造一座教堂,並在周邊建造了城鎮。這條從聖雅各遺物拔地而起的聖地亞哥大教堂,與羅馬、耶路撒冷並稱為中世紀基督教三大朝聖地。此教堂從中世紀以來就是朝聖之路的終點。(圖七)
圖七:西班牙朝聖之路的終點, 聖地亞哥大教堂。(作者攝影)
正當西哥德王國準備致力於王國建設之際,北非的阿拉伯人在西元711年入侵伊比利半島,導致西哥德王國的瓦解。此間,裴拉佑(Don Pelayo, ?-737)率領的反抗勢力,於722年在北部郭瓦東家戰役(Batalla de Covadonga) 中得勝,並宣告成立阿斯杜里亞斯王國(el reino de Asturias),從此開始了基督教對抗穆斯林統治的「收復運動」(La Reconquista)。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以阿斯杜里亞斯王國為核心的地區,包括了西班牙北部的加里西亞(Galicia)和雷翁(León),收復時間較早,加上朝聖之路的推波助瀾,西班牙「前羅馬式」與羅馬式教堂的建造,就密集分布在這些地區。西班牙,在十五到十七世紀曾擁有遍及歐、美、亞、非領土的超強王國,而這些中世紀教堂,也成為她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裡,一串閃亮的珠寶。(下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