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4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面對變動又荒謬的時代,到底要將盼望拋向何方?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本報主筆】我們或許好奇,僅一個海峽之隔,為何出現極權與民主兩個對反的政治環境?我們或許納悶,民主選舉竟然產生出強人川普的萬眾一心?

面對前者,史丹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在新書《制度基因》指出,政治的權力結構與產業的權力結構結合,讓中國從秦朝時期便奠定了一種極權的制度基因;反觀台灣則是產業權力在平民手中,為了保護自身的經濟所有權,民主就是一個自然形塑的制度基因。另一方面,民主美國在通貨膨脹的壓力與非法移民競爭工作權等社會困局中,推出了強人川普重返白宮。

盼望不在君王的品格
當我們面對這個變動又荒謬的時代,到底要將盼望拋向何方?期待中國政府從極權轉向民主?期待川普在2025發起的關稅戰爭不要拖垮台灣經濟?走過大衛王朝、南北國分裂,甚至經歷北國滅亡、南國被擄,舊約列王紀在波斯時期的啟示,告訴每一個在世代更迭中倍感焦慮的人們真正盼望的容貌究竟為何。既不是謙卑悔改、合神心意的偉人大衛,也不是重返去君王化的摩西時代,當然也不是異教統治下的卑微求存。

在列王紀的聖經現場中,明確地以大衛年邁無力治國,兒子亞多尼雅擅自封王開場,既沒有大力讚揚大衛在王位傳承的深謀遠慮,也沒有歌功頌德大衛國家治理的豐功偉業,取而代之的,乃是放大了大衛晚年對於王位傳承的消極被動,導致國家處於動盪不安、領袖被迫選邊站的困境。

聖經明確地讓歷經被擄歸回的百姓看見,即便當年國家有明君在位,依然是困難重重。回望歷史不是為了緬懷領袖,而是真實看見人在罪性上的無能為力。

盼望不在君王的功績
隨著大衛死亡、所羅門即位,列王紀詳實地記錄了所羅門建造了宏偉的聖殿,在國防、外交、經濟上的成就。表面上似乎長篇大論了這位「智慧」的君主。實際上,則是放大了這短暫的輝煌。因為,在列王紀刻意記錄了所羅門用六年建造聖殿,卻用十三年建造皇宮的事實,傳達出君王功績的背後,最為看重的並非上帝,而是自己。

每一次當世道混沌不明,人民總是冀望一位大有能力的明君出現,以鋼鐵般的意志力、鐵腕的行動力,力挽狂瀾帶領國家殺出困境的重圍。所羅門在即位之後,似乎將以色列帶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隨之而來並不是聖殿建造之後的敬拜生活,而是宮殿完成之後的三妻四妾。

列王紀犀利記錄了所羅門未能邀請協助建造聖殿的希蘭王一同敬拜上帝,卻任憑後宮妃嬪將偶像帶入耶路撒冷,進而敗壞整體以色列群體對耶和華的認識與敬拜。這些偉大的政治功績,都彷彿成了墮落戲碼的舞台背景,顯露出罪惡依然牢牢抓住看似擁有智慧,實則缺乏智慧的所羅門王。

若是君王的「品格」不是政治的保證,執政的「功績」也不是可靠的標準,那是否由他們所建立起來的「制度」值得信賴呢?

盼望不在制度的優劣
在所羅門將王位傳承給兒子羅波安之後,北方支派經過「民主共識」推舉了意見領袖耶羅波安作為談判代表,試圖降低賦稅與勞動的壓力,卻遇上亟欲證明自己能力的羅波安,以強勢且嚴苛的極權形式回應,國家因此進入分裂的階段。兩國不論看似北國民主推舉,或者是南國君王專政,基本上都是一種君王治理的單一領導。

其實,聖經從未強調哪一種制度才是確保國家治理的最好手段,因為就制度面來看,宗教制度上有「祭司」的職分,政治制度上則有「君王」的職分。但是,隨著北國、南國相繼滅亡,祭司制度與君王制度都不是上帝所要保全的,反倒是「先知」角色的依然存在,讓「盼望」有了具體的意涵。

盼望乃是上帝的同行
列王紀中的先知一如君王般不完全,有各自不同的軟弱與限制,但他們的存在所指向的並不是品格或制度,而是「上帝的在場」。上帝藉由先知對君王、國事的批判,顯明祂的原則與心意。在先知的批判中,顯明君王的罪性、制度的有限與政績的不長遠。唯有那一位不離不棄的上帝,在沒有國家、沒有君王、沒有完整宏偉聖殿、沒有健全祭司制度的處境中依然同行。

當我們面向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局,我們等候的盼望不應當聚焦在極權政體的垮臺、民主君王的德政,而應當是上帝同行的記號。展望一個充滿不確定與變動的新年,不論政治狂人語錄如何更新,極權國家的威嚇如何進逼,我們依然堅定地望向那位在罪人當中,與我們同行的上帝。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